|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记者节 从“融”奔赴下一站
今天是第24个记者节,众多记者忙碌在乌镇峰会、进博会,行动在降温降雪现场,还有记者继续坚守在巴以冲突一线……从中国的角度看世界,也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这是一个记者脚步匆匆如常的日子,这也注定是一个并不平凡的记者节。
几年前,《热评》曾经写过“不放假”的记者节,短短几年,媒体的版图迅速拓展,记者工作又有了“不打烊”“不断线”“时刻连接”的迭代标签。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的舆论场,在新闻比拼秒速首发、信息发酵呈几何级传播的情况下,在厘清“算法新闻”与“新闻真实”概念的基础上,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的变革下,记者这样的职业,面临什么样的转型、挑战和机遇?
走心,更贴心。发挥好“定盘星”作用,更须保持定力、体现公信力。“冲在最前,守在最险”,无论是暴雨中落坡岭徒步12公里的“挺进”、深夜蹲点医院急诊室,还是亲历火箭弹袭击的巴以战地一线,离现场更近,离真相更近,抵达,是记者的使命和担当。
舆论监督报道揭开“面子工程”账本,层层追问反映群众呼声,“显然背离了民生工程的初衷,更远离了民心”;第一时间抵达巴以冲突袭击地点,“那一刻,我带上了所有拍摄设备,唯独忘了防弹衣”……有人说,“最难突破的现场是人心”。让报道的触角延伸至百姓关心的方方面面,让复杂世界更多真实故事被看见,奋力实现“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的融会贯通,新闻才能直抵人心。
专业,更专注。从大国外交最前线解读和平发展的“密码”,从众多数据中把握经济的“形”与“势”,在炮火现场看到稳定安宁的珍贵,把网络碎片连成有体系的信息,在众声喧哗中凸显舆论导向,这就是专业的力量。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多个行业垂直细分领域正蓬勃生长,也需要记者的专注聚焦和深耕。
斜杠,更协力。“没有十八般武艺,都不好意思说是全媒体记者”,能采会写,还要剪视频、上直播,还有数据分析、图片制作等等……全媒体没有那么多岗位边界,掌握新工具,更新工具箱,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持,斜杠青(中老)年们以更多“网感”打动人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当工作群成为虚拟编辑部,当有更多的资源需要打开跨界、破圈,团队协力更是新媒体的利器。
引导,更引领。适应新的互联网法则,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更要守正创新,有引导、引领的能力。大屏小屏、报端客户端、传统和全新IP,共同打造出跨媒体新生态,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推进全链条、全方位、全领域创新,报道者要带着系统思维,也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热点、亮点、焦点变为现象级的传播,我们奔跑在“上新”“焕新”“又日新”的路上。
好记者讲好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以更多有筋骨、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与时代共进,为人民讴歌。(陶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