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环卫班:让管理之变与文化建设同步
环卫班是如何做到连续三年获得公司先进班组的?带着此问题,7月5日,笔者来到冀中能源邯矿集团义井王凤社区物业三科环卫班采访。班长郑保平正带领同事一起学习胡锦涛的七一讲话,他们班以实际行动落实七一讲话精神。经过采访,得知他们班连续三年评先之谜源于他的“新文化经”——让管理之变与文化建设同步。
有效的管理能完善文化建设——变批评为点评
郑保平说:“班组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也不是形成之后就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的。”他说,管理班组是一门儿学问,五年前他刚当上班长时,因为缺少管理经验,才让班组与评优无缘。
一天,环卫工李红玉看到很多保洁员用的大扫帚太粗太重,既累人又容易损坏。便将12元一把新买的大扫帚给拆解了,之后又重新组合成两把小扫帚。结果,因为他没有捆扎的经验,改装后的小扫帚,没用一上午就松动开始掉“枝”。郑保平知道了这件事,丢给了李红玉三个字“瞎胡闹”。李红玉很是委屈,“怎么?我为大家着想还错了?”“为大家着想没错,可结果如何?李红玉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连几天也不和郑保平说话。
郑保平说:“通过学习七一讲话,让他明白了应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只有激发职工的创造性,才能推进班组的文化建设。他想起海尔老总张瑞坐镇世界五百强多年,就是拥有一套先进的管理文化,变“出错罚站”,为“表扬优秀”。
郑保平突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管理问题所在,当天,他就找到了李红玉,对“瞎胡闹”之言向他道歉,并和他一起总结改装扫帚失败的原因,重新寻找方法,终于想到了用旧拖布杆来代替扫帚把,捆扎时用细纲丝。经过这一次的改装后,不仅扫帚的粗细合适,而且经久耐用。
从那以后,环卫班变批评为点评。只要员工出发点是好的,就鼓励,哪怕出了问题,也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而是一起总结,找出问题所在,一起来解决问题。从此,我们班组制度中多了一条,凡是锐意创新的,视其结果不同给予10至100元的奖励。奖励不多,但是我想通过这个变化,让我们班组的员工知道价值取向是什么。”
通过管理渗透文化内涵——变苦干为巧干
在草坪和绿篱间清理杂物,是物业三科环卫班工作中最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到了深秋季节,落叶的清除工作也是相当难办。手中的扫帚和铁锹等这些清扫工具很难派上用场,只能用手清理。
干活总喜欢投机取巧、头脑灵活的青工王计田很是不满,多次建议班长购置些合适的工具,可是郑保平到了商店一看价钱,每把耙子要上百元,就不舍得买了。于是,小王想到了一个办法。这天,他借来了电钻,拿来块木方子,花几块钱买了些八号铁丝,找来钳子和旧拖布杆,自己做了一个简易的耙子。这样,清理杂物时就再也不用用手深入绿篱里面去清理了,他负责的区域很快就完成了。见此情景,班长郑保平给了王计田一天时间,让他负责做了十几把这样的铁耙子,分发给各工作组。这每把成本价才几元钱的耙子,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小王也因此赢得了赞誉和50元的奖励。
他要让员工明白,如今不是一味提倡苦干的年代了,能巧干解决的问题绝不要苦干。
有效的管理能促进文化的落实——变表扬为奖励
2011年以来,环卫班先后有采用旧钢管、破布、铁片制成的“多功能可拆洗擦玻璃器”,有采用塑料瓶扎孔制成的“喷壶”,有采用蛇皮带缝在扫帚上的“无尘扫帚”,有采用蛇皮带缝在撮子后面的“塑料袋、纸张回收袋”等多项小发明、小制作。
郑保平带着笔者来到了他们的工具库,还现场展示了他们班自制的这些工具的用法,他说,这些工具,不仅为工作提供了方便,也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小发明”、“小制作”的积极性,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资金。班组也因为这些发明多,制作多,工作效率高而多次评优,员工们在降低了劳动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这就是我们环卫班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班组的秘诀。
郑保平说:“班组文化再有特色也不能离开企业文化的范畴。班组文化也只有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力。比如说,员工在基层表现突出,班组能给的只是有限的奖励,只有企业能给予其发展的空间,给予合理的位置。就拿我们义井王凤社区政工部长索运标来说吧,他能从二坑回采队一名采煤工到电修工、回采队文书、坑口文书、宣传部副部长,直到现在政工部长,如果没有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是无法达成这个结果的。”
笔者感悟:班组的管理制度要结合七一讲话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行之有效,但再好的班组管理也有其局限性,还是要依靠企业管理来支撑。如果企业录用、培养和选拔的员工整体素质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一致,员工将会自觉地遵从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同时企业文化也在员工遵从的同时,得到了有效地落实;如果员工的整体素质要求与现有的企业文化不一致,不仅会导致员工无法满足进行文化管理和发展的需要,而且员工也无法认可并遵从企业文化管理,使企业文化变成纸面文章,无法起到应有的管理效能。
杨雪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