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4|回复: 6

蔡中锋 微篇小说十三问(二)

发表于 2023-11-13 09:15: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创 小说作者 信服玖常

三、如何写好一篇微篇小说?

  我教我的学生学写小说很简单:简化故事和结构,写出意境和内涵。如果越教越复杂,大家就会越学越迷茫。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文学史,我全不教。因为他们是想学写小说,是想多发表,所以,我只要教会他们如何写出能发表的作品就行了。

  应该说,经典的作品,其结构和技巧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所不同的只是故事。在文学创作上一些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创新,往往只不过是一些作者的标新立异和胡言乱语。我这句话肯定要得罪一大批人了。但它却说出了文学学习和创作的本质:沉下心来,向经典学习,才是正确的出路。经典的作家无疑都是从学习经典开始的,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是经典作家。你不学习经典却想成为经典作家,无异于痴人说梦。因为,虽然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肯定都是有其独创之处、有新意的作品,但是创新却是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才能做得到的事,并不是说你想创就能创得出新东西和好作品的。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微篇小说呢?按我的理解,写小说其实就是比点子,比故事。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构思出一个新颖奇特的、与众不同的、别人从来没听到过没写过的、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事实上,只要你构思出了好故事,写作就简单了,找个名篇的套路套一下,将你的故事套进去,将你的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成为名篇了,即使成不了名篇,那发表也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你不想套,那也行,只要想办法写清你的独特的故事表达好你的深刻的主题就行了。

  写小说无疑有无数种方法和套路,但我总结出了一种较为好学和实用的方法,就是“微篇小说的三一律”。今天我只讲这一种,因为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人用这种方法写小说,都可以写出好作品,都可以很快发表作品。我们当代微篇小说沙龙的成员欧阳华丽,用这种方法,在2019年3月—2021年4月的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就有《爱情红烧肉》发在《小说选刊》2019年第3期、《谢谢你》发在《小说选刊》2019年第7期(封三彩页)、《半瓶茅台》发在《小说选刊》2019年第11期封三彩页“茅台传奇”专栏、《安检门》发在《小说选刊》2020年第3期、《人在他乡》发在《小说选刊》2020年第4期、《土茅台》发在《小说选刊》2020年第7期封面三彩页“茅台传奇”专栏、《白莲》发在《小说选刊》2021年第2期、《放心》发在《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并获得《小说选刊》杂志社和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联合主办的2019年“田工杯”全国廉洁微小说大赛一等奖、2020年“田工杯”全国勤廉微小说大赛二等奖,2019年“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奖、2020年世界华语微小说大赛年度三等奖等四个全国性大奖……

  那么,什么是微篇小说的“三一律”呢?我将其简单地归纳为这样一句话:微篇小说的三一律即“微篇小说要有三个引人入胜的悬念,加上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来完成。

  当然,三一律里的“三”是多数的意思,不是特指一定是三个。在具体写作中,你可以写两个,也可以写四五个、五六个悬念。

  三一律运用的要点在于前面的故事简单新奇,后面的结尾曲折有味,中心明确突出。

  三一律其实也就是作品的三个层次,一个转折。那么,什么叫层次?如我们说你这篇作品写了三个层次,就是说你写了一个人的三个不同的故事,或者写了一件事的三个不同的层面,且它们一定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这个逻辑关系要统一在你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上。如果你写了一个人的三个基本相同的故事,或一件事的三个基本相同的层面,这就不是有层次,而是罗嗦。

  如,我发表在《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上的《第五套减肥方案》,文章写一个个子不高体重却达200多斤的中年男人去一家非常有名的减肥中心去减肥。结果老板先后对他使用了节食、锻炼、药物和按摩等四种减肥方案,整整八个月的时间,却没有能真正减少一点他的体重,于是这个中年男人就开始发飚,扬言要砸了减肥中心的招牌,封了减肥中心的大门。于是减肥中心的老板对他说:“您别急嘛,从今天起,你照常吃饭,如常做事,再也不用考虑减肥的事了。两个月后,您的体重如果还是减少不下来的话,您再来找我!”结果呢,两个月后,中年男人由原来的二百多斤减到了120斤。因为老板对他实施了第五套减肥方案。那么,第五套减肥方案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神奇呢?说来好笑,老板也只是向市纪委写了一封匿名举报信,信上罗列了中年男人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包养二奶等很多违法乱纪事实而已……

  这篇作品,开头从最常见的事情入手,一个常规的减肥办法写了一小段,四种方法就写了四小段,其实写得很平淡。如果这篇小说只是写完这四种减肥方法就结束,那就是一篇标准的废品!但我做到了最后奇峰突起,陡然一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全在情理之中。虽然前面写了四个层次,其实写作手法仍是最标准的三一律。运用三一律,前面平不可怕,只要你设置的悬念能让编辑和读者能读下去就可以。后面的陡然一转,能将前面全部颠覆,让人眼前猛地一亮,豁然开朗,拍案叫绝,才是最重要的。

  又如我的微篇小说《小小少年》,叙述一个13岁的孩子,居然开着宝马车上学,孩子无证驾车违规被警察罚款,父亲不加制止,反而到酒店请客,为儿子摆平眼前的困扰。接着又写这个13岁的孩子竟然大胆包天,又自作主张到五星级宾馆消费,住宿一夜总统套房花销19998元!更放纵的是,不久他又在鱼翅皇宫大摆宴席请客,居然请的一帮人都是学校领导和教自己的老师,花费近十万元。小小少年做为一名学生,学业成绩怎样,我只字没提。但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三个小故事呢?最后我揭开了谜底,原来是他做生意的老爸为了在当地打开业务局面,故意纵容,让各大报刊报道这些奇事,免费为他做广告。

  再如我发表在《小说选刊》2015年第6期上的《寻找张五斗》。小说写总编安排我去采访张五斗,但只说他住在乐园小区,而没说他具体住在哪家。于是我在小区门口,问一位老人是否知道作为已经发表了一千多篇小说,出版了三十多本书的大作家的张五斗住在哪儿?老人说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我又问一位中年妇女,是否知道作为向灾区捐了五十多万的爱心人士的张五斗住在哪儿,中年妇女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我又问一个小青年是否知道作为曾经帮助过一百多家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大能人张五斗住在哪儿,小青年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他。大家看,这样大名鼎鼎、德才兼备、能力出众的一个人,和他同住一个小区的人居然无一人知道,这是三个悬念,最后一转,当我说起张五斗十年前曾经在联欢会上演出时放了一个响屁时,大家却齐声说:“你怎么不早说!他就住在18号楼3单元602室。”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没明确给出答案,但其答案却很明确,而且答案直指人性深处!

  其实,我上面讲的所有例文,基本全是使用三一律写成的。我说写作很简单,原因就在这儿。无论你有没有基础,也无论你以前是干什么的,只要你运用三一律写微篇小说,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登上大报大刊。三一律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是这么神奇。而我本人运用三一律写作,最近几年每年的小说发表量都在四五百篇以上,并先后二十八次登上《人民文学》和《小说选刊》两大国刊。我的二十多个得意门生,学会运用三一律之后,也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从初学到每年发表二三百篇小说。我教学生写作,也多是从让他们学习“三一律”写法开始的。像我的当代微篇小说沙龙的成员欧阳华丽、滕敦太、程丽娥、张晓玲等,都是运用三一律写作模式的高手。他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都几乎上遍了全国各大知名报刊。成员郜爱巧,虽然只是一个农民,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在跟我学习的一年时间内,也在中外报刊发表一百余篇作品,其中微篇小说《牡丹富贵图》《爱的方式》被中国作协主办的《小说选刊》2020年第10期、2021年第7期分别选载,《老王的心事》《狠心的女人》《躲》等15篇作品被湖北省文联主办的《今古传奇》2020年10月微篇小说卷选用,《温暖我一生的红布鞋》《姥姥没揭穿我的谎言》等6篇作品发表在吉林省文化宫主办的《参花》杂志上。学员黄扬因出生时母亲难产,导致大脑缺氧,从而患上徐动型脑瘫,无法用语言和他人顺畅交流,更难以控制自己的肢体,25岁时通过自学字典,攻克文字难关,并用鼻子在电脑上打字开始了文学创作,学习一年时间,也有数百篇作品发表于《今古传奇》《神州文学》《小小说大世界》《参花》《国际日报》《中华日报》等中外报刊,其作品《煮长寿面的小偷》发表于《小说选刊》2020年第12期微小说专栏,作品《三瓶茅台酒》也发表在《小说选刊》2021年第2期封面三彩页“茅台传奇”专栏。

  其实,“三一律”就是微篇小说写作的一个好用的模板,你只需要填进你自己构思好的故事并表达清楚你的主题思想就可成为不错的、可以发表的作品。所以,我才说,写微篇小说就像做填空题一样容易,人人可学,人人能学会。

  当然,一篇小说,必须由故事、技巧和内涵三部分组成,而一篇好的小说,则必然是由奇特的故事、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内涵三部分组成,而想要掌握这些东西,并让自己的作品达到一定境界,本人取得一定的成功,再好的方式方法都是不可能让你一蹴而就的,自己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还是必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9:15:51 | 查看全部
四、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不错的,但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语言是为故事和主题服务的,特别是对非常短小的微篇小说来说,一篇作品,就那么千把字、几百字,在这么个有限的空间内,我们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为读者讲一个新颖的、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故事,传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感受或感情。我认为好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好的小说,但好的小说里面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故事做支撑,好的小说只是更加艺术地讲故事而已。写小说其实就是比故事,就是比一比看谁写的故事更漂亮。故事就像女孩,语言、结构等其它的一切不过是衣服和首饰。虽然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可以使一个女孩更加漂亮,但如果女孩本身足够漂亮的话,那么她无论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都不重要,都会很漂亮。在一篇小说中,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金点子、好故事,那么即使它的语言再漂亮,结构再奇巧,又能有什么用呢?当然,语言的表达在一篇小说中同样非常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小说不需要语言的漂亮,只需要语言的准确到位。我想,散文和其它各种文体也应该都是这样。只有准确到位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好的语言和华丽的词藻应该无关,好语言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可以借助它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你的思想、讲好了你的故事的语言,是淡到了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却又能撞击你的心灵深处的语言。而通篇都是华丽的词藻,恰恰是一篇作品不是精品的重要标志。莫言就讲,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也说明,写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在我创作的一千一百多篇微篇小说中,大家基本找不到一个成语,一个靓词,应该说写的全是大白话。但我可以明确地对大家说,我小说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是为我小说中的故事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我发表在《小说选刊》2014年第12期上的《空信封》,就用平淡的语言,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和单位一把手参加下级一个会议,见到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此时,与会者不知道信封里面到底是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里面也许是一张卡,也许是一张礼品券,也许是……信封给出席会议的“我”增添了好感,也刺激了“我”的神经中枢,“我”也因为兴奋而大脑思维敏捷,发言精彩纷呈。当会议结束前下级单位一把手特别强调一定要拿走那个信封时,更是渲染了氛围,将读者目光紧紧集中在了那个信封上。而当会后“我”发现那不过真的只是一个空信封、里面什么也没有时,那种被愚弄和失落的情绪,一下子让我从兴奋的高峰跌入失望的谷底,随之而来的愤怒情绪和撕碎信封的细节出现了。但是到了晚上,下级单位办公室主任却打来电话,说这个信封是特制的,拿着它可以去一家超市买三千元的商品!这样一波三折,层层递进,既出人意料,又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你构思了这样一样故事,你只需要用平淡的语言讲清楚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华丽的词藻。

  我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发表的《它们都是临时工》,更是用最平实的大白话,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村东的张寡妇家的麦苗被“我”的十只羊给啃坏了,张寡妇找到“我”要求赔偿,“我”却对她说,这些羊都只是“我”的临时工,让她去找这些羊原来的主人;村西的王大娘家的玉米被“我”的两头牛嚼坏了,王大娘找到“我”要求赔偿,“我”也对她说,这些牛都只是“我”的临时工,也让她去找这些牛原来的主人……“我”为什么要请这些畜牲当临时工呢?原来这看似荒诞的故事里面大有玄机。通过这篇小说,我用最平实和冷静的语言,对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

  我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发表的《中华神耳》,也用极平淡的语言,为大家讲了一个很奇特的故事:“我”听说我的老同学张华在某局当秘书20年来,练就了一双出神入化的“中华神耳”,今天,“我”正好出差路过他所在的城市,于是就顺道去拜访他,想亲眼见识一下他的耳朵究竟神到了什么程度。结果,当门外脚步声刚刚响起,张华就小声地对我说这位是李局长。因为,李局长在单位总揽全局,大权在握,从来说一不二,所以,他的脚步声最沉稳。又过了一小会儿,又有人从张华的办公室门外路过,张华这位是赵副局长,因为,在他们局,赵副局长最年富力强,前途无量,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所以,他的脚步声最轻快。几分钟后,又一人从张华办公室的门前经过。张华说是当红秘书小刘,因为小刘在他们单位最年轻美貌,又和李局长有一腿,除了李局长,谁也放不进她的眼里,所以,她的脚步声最轻浮。但当第四人在张华的办公室门前来回走了几趟后,却说“现在正站在门外的这个人虽然来来回回地在我的办公室门前走了好几趟,但肯定不是我的熟人,所以,我还真的听不出来他是谁。”结果打开门一看,这个人却是他的亲爹!语言虽然平淡,但其内涵却直指人性深处,写得非常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9:16:51 | 查看全部
  四、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不错的,但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语言是为故事和主题服务的,特别是对非常短小的微篇小说来说,一篇作品,就那么千把字、几百字,在这么个有限的空间内,我们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为读者讲一个新颖的、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故事,传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感受或感情。我认为好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好的小说,但好的小说里面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故事做支撑,好的小说只是更加艺术地讲故事而已。写小说其实就是比故事,就是比一比看谁写的故事更漂亮。故事就像女孩,语言、结构等其它的一切不过是衣服和首饰。虽然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可以使一个女孩更加漂亮,但如果女孩本身足够漂亮的话,那么她无论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都不重要,都会很漂亮。在一篇小说中,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金点子、好故事,那么即使它的语言再漂亮,结构再奇巧,又能有什么用呢?当然,语言的表达在一篇小说中同样非常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小说不需要语言的漂亮,只需要语言的准确到位。我想,散文和其它各种文体也应该都是这样。只有准确到位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好的语言和华丽的词藻应该无关,好语言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可以借助它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你的思想、讲好了你的故事的语言,是淡到了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却又能撞击你的心灵深处的语言。而通篇都是华丽的词藻,恰恰是一篇作品不是精品的重要标志。莫言就讲,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也说明,写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在我创作的一千一百多篇微篇小说中,大家基本找不到一个成语,一个靓词,应该说写的全是大白话。但我可以明确地对大家说,我小说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是为我小说中的故事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我发表在《小说选刊》2014年第12期上的《空信封》,就用平淡的语言,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和单位一把手参加下级一个会议,见到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此时,与会者不知道信封里面到底是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里面也许是一张卡,也许是一张礼品券,也许是……信封给出席会议的“我”增添了好感,也刺激了“我”的神经中枢,“我”也因为兴奋而大脑思维敏捷,发言精彩纷呈。当会议结束前下级单位一把手特别强调一定要拿走那个信封时,更是渲染了氛围,将读者目光紧紧集中在了那个信封上。而当会后“我”发现那不过真的只是一个空信封、里面什么也没有时,那种被愚弄和失落的情绪,一下子让我从兴奋的高峰跌入失望的谷底,随之而来的愤怒情绪和撕碎信封的细节出现了。但是到了晚上,下级单位办公室主任却打来电话,说这个信封是特制的,拿着它可以去一家超市买三千元的商品!这样一波三折,层层递进,既出人意料,又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你构思了这样一样故事,你只需要用平淡的语言讲清楚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华丽的词藻。

  我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发表的《它们都是临时工》,更是用最平实的大白话,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村东的张寡妇家的麦苗被“我”的十只羊给啃坏了,张寡妇找到“我”要求赔偿,“我”却对她说,这些羊都只是“我”的临时工,让她去找这些羊原来的主人;村西的王大娘家的玉米被“我”的两头牛嚼坏了,王大娘找到“我”要求赔偿,“我”也对她说,这些牛都只是“我”的临时工,也让她去找这些牛原来的主人……“我”为什么要请这些畜牲当临时工呢?原来这看似荒诞的故事里面大有玄机。通过这篇小说,我用最平实和冷静的语言,对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

  我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发表的《中华神耳》,也用极平淡的语言,为大家讲了一个很奇特的故事:“我”听说我的老同学张华在某局当秘书20年来,练就了一双出神入化的“中华神耳”,今天,“我”正好出差路过他所在的城市,于是就顺道去拜访他,想亲眼见识一下他的耳朵究竟神到了什么程度。结果,当门外脚步声刚刚响起,张华就小声地对我说这位是李局长。因为,李局长在单位总揽全局,大权在握,从来说一不二,所以,他的脚步声最沉稳。又过了一小会儿,又有人从张华的办公室门外路过,张华这位是赵副局长,因为,在他们局,赵副局长最年富力强,前途无量,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所以,他的脚步声最轻快。几分钟后,又一人从张华办公室的门前经过。张华说是当红秘书小刘,因为小刘在他们单位最年轻美貌,又和李局长有一腿,除了李局长,谁也放不进她的眼里,所以,她的脚步声最轻浮。但当第四人在张华的办公室门前来回走了几趟后,却说“现在正站在门外的这个人虽然来来回回地在我的办公室门前走了好几趟,但肯定不是我的熟人,所以,我还真的听不出来他是谁。”结果打开门一看,这个人却是他的亲爹!语言虽然平淡,但其内涵却直指人性深处,写得非常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9:17:47 | 查看全部
  四、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不错的,但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语言是为故事和主题服务的,特别是对非常短小的微篇小说来说,一篇作品,就那么千把字、几百字,在这么个有限的空间内,我们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为读者讲一个新颖的、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故事,传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感受或感情。我认为好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好的小说,但好的小说里面一定会有一个好的故事做支撑,好的小说只是更加艺术地讲故事而已。写小说其实就是比故事,就是比一比看谁写的故事更漂亮。故事就像女孩,语言、结构等其它的一切不过是衣服和首饰。虽然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可以使一个女孩更加漂亮,但如果女孩本身足够漂亮的话,那么她无论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都不重要,都会很漂亮。在一篇小说中,如果没有一个或几个金点子、好故事,那么即使它的语言再漂亮,结构再奇巧,又能有什么用呢?当然,语言的表达在一篇小说中同样非常重要,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小说不需要语言的漂亮,只需要语言的准确到位。我想,散文和其它各种文体也应该都是这样。只有准确到位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好的语言和华丽的词藻应该无关,好语言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可以借助它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你的思想、讲好了你的故事的语言,是淡到了感觉不到语言本身的存在却又能撞击你的心灵深处的语言。而通篇都是华丽的词藻,恰恰是一篇作品不是精品的重要标志。莫言就讲,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也说明,写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在我创作的一千一百多篇微篇小说中,大家基本找不到一个成语,一个靓词,应该说写的全是大白话。但我可以明确地对大家说,我小说中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是为我小说中的故事服务的,而不是相反。
  我发表在《小说选刊》2014年第12期上的《空信封》,就用平淡的语言,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和单位一把手 参加下级一个会议,见到桌子上放着一个信封。此时,与会者不知道信封里面到底是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里面也许是一张卡,也许是一张礼品券,也许是……信封给出席会议的“我”增添了好感,也刺激了“我”的神经中枢,“我”也因为兴奋而大脑思维敏捷,发言精彩纷呈。当会议结束前下级单位一把手特别强调一定要拿走那个信封时,更是渲染了氛围,将读者目光紧紧集中在了那个信封上。而当会后“我”发现那不过真的只是一个空信封、里面什么也没有时,那种被愚弄和失落的情绪,一下子让我从兴奋的高峰跌入失望的谷底,随之而来的愤怒情绪和撕碎信封的细节出现了。但是到了晚上,下级单位办公室主任却打来电话,说这个信封是特制的,拿着它可以去一家超市买三千元的商品!这样一波三折,层层递进,既出人意料,又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你构思了这样一样故事,你只需要用平淡的语言讲清楚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华丽的词藻。
  我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8期发表的《它们都是临时工》,更是用最平实的大白话,给大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村东的张寡妇家的麦苗被“我”的十只羊给啃坏了,张寡妇找到“我”要求赔偿,“我”却对她说,这些羊都只是“我”的临时工,让她去找这些羊原来的主人;村西的王大娘家的玉米被“我”的两头牛嚼坏了,王大娘找到“我”要求赔偿,“我”也对她说,这些牛都只是“我”的临时工,也让她去找这些牛原来的主人……“我”为什么要请这些畜牲当临时工呢?原来这看似荒诞的故事里面大有玄机。通过这篇小说,我用最平实和冷静的语言,对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
  我在《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发表的《中华神耳》,也用极平淡的语言,为大家讲了一个很奇特的故事:“我”听说我的老同学张华在某局当秘书20年来,练就了一双出神入化的“中华神耳”,今天,“我”正好出差路过他所在的城市,于是就顺道去拜访他,想亲眼见识一下他的耳朵究竟神到了什么程度。结果,当门外脚步声刚刚响起,张华就小声地对我说这位是李局长。因为,李局长在单位总揽全局,大权在握,从来说一不二,所以,他的脚步声最沉稳。又过了一小会儿,又有人从张华的办公室门外路过,张华这位是赵副局长,因为,在他们局,赵副局长最年富力强,前途无量,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所以,他的脚步声最轻快。几分钟后,又一人从张华办公室的门前经过。张华说是当红秘书小刘,因为小刘在他们单位最年轻美貌,又和李局长有一腿,除了李局长,谁也放不进她的眼里,所以,她的脚步声最轻浮。但当第四人在张华的办公室门前来回走了几趟后,却说“现在正站在门外的这个人虽然来来回回地在我的办公室门前走了好几趟,但肯定不是我的熟人,所以,我还真的听不出来他是谁。”结果打开门一看,这个人却是他的亲爹!语言虽然平淡,但其内涵却直指人性深处,写得非常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9:18:22 | 查看全部
五、学写作为什么不要去学大道理?

  在写作上,我所提倡的,不是不讲道理,而是不讲大道理。因为,道理有用,但大道理没用。比如,如果你对我说五六百字内的微篇小说你不会写,行,那我就对你说,这样几百字的短小作品,其最标准的写法不过是先写三个引人入胜的悬念,然后在结尾处再加上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如果你在构思和写作时做到了这一点,作品就肯定成功了,甚至一不小心,就由初学者直接登上大报大刊了。这样讲,它就通俗易懂,它就有可操作性。其实,我这样讲微篇小说的写法,它何尝不是一个浅显的道理?
  大道理讲什么?大道理要讲的是整个中外文学史,讲的是文学概论,讲的是名家名篇,讲的是一篇小说的一百种写法和九十九种要注意的事项。大道理要讲的是鲁迅是如何写短篇小说的,海明威是如何构思中篇小说的,马尔克斯是如何创作长篇小说的,他们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又是怎么样的?他们的每句话都有什么深刻含义。结果学生们听了之后,是不是本来还能写点东西,还能发表点东西,但在听讲之后,反而会感觉不知如何下笔了。我现在饿了,我只需要两个馒头和一块咸菜就能填饱肚子,你就没有必要非要给我做什么满汉全席、东菜西汤。小道理讲什么?小道理讲的是你不是名家,是你也用不着非写出名篇,更不需要了解中外文学史和文学概论,你不就是想发表点文章吗?那行,我只告诉你一种适合你本人的写作方法就行了,另外的九十九种写法你不用学,另外的九十九种要注意的事项你也不用管,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写应该就可以。于是,过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如一周?如一月?你突然惊呼起来:天啊,我的作品发表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这已经被我的教学实践所证明。请注意,我要强调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黄扬是一位从小没上过一天学的残疾青年,郜爱巧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她们不但做到了,而且都在一年之内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之一《小说选刊》。这一点,那些爱讲大道理的人,能做得到吗?那好些爱学大道理的人,能做得到吗?
  写作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将它复杂化、神秘化。中国有那么多文学院,那么多中文系、文学系,大家上完大学上研究生,上完研究生再去读博,结果花了十年八年的功夫、十几二十万元学费,他们的学生们又发表了多少作品呢?又有几人上了国家级大报大刊呢?他们又培养出了多少知名作家呢?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简单何尝不是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成立中国微篇小说作家协会,从想到成立这么个组织,到制定章程,到成立一个一百多人的团队,到注册好正式成立,只用了二十天时间;我们想创办《微篇小说》这本杂志,从有想法到正式印出第一期,用了不到半月时间;我们想创办一份《微篇小说报》,从脑子里有这个想法,到正式印出第一期,用了5天时间;我们想拥有一个“微篇小说作家网”,从有创意到正式开通,仅用了两天时间;2015年11月,我受两家出版社委托,帮他们主编两本微篇小说年选,半个月时间,两本年选同时搞定,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主编的各种选本已经有三百来本左右……一切,好像都是这么简单。我们就这样一件一件地将事情做起来了。想到了,去干就行,我们为什么非要将事情弄得那么复杂呢?为什么只是天天在想而不去努力做呢?
  昨天有学生问我,老师,您每天做那么多事,你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八小时之内,恰恰在于他的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如何安排,在于他晚上八点到十一点、早晨五点到七点在干什么。原因,我不说,大家都懂的。当然,一个人要做点事,还必须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有能力的团队。一般说来,搞文学更需要一个团队,大家相互帮助和鼓励,才更有利于大家一块出成绩。我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上有名的那几个大家,无一例外的都出自一个在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团体,甚至他们的团体都办有报刊。
  我们当代微篇小说沙龙的成员滕敦太,在这几年的微篇小说的写作中,曾经有过很多迷茫,每次他和我探讨以后应该怎么办时,我都向他强调不要去学什么大理论、大道理了,也不要去书店买那些大部头的写作教材,甚至不要读那么多大作家的代表作,因为那些东西都和你的写作和进步关系不是太大,你只需要实实在在地将你想写的故事写清楚,将你想写的道理通过你的作品写明白就可以了。滕敦太2016年才开始微篇小说创作,短短四五年内,即在《中国文艺家》《小说月报》《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月刊》《草原》《北方文学》《艺术界》《作家文摘》及德国《欧华导报》印尼《国际日报》等中外发表微篇小说千余篇,并有几篇作品被译至海外入选“孔子学院双语教材”,《小说月刊》《天池小小说》及加拿大《七天报》还推出了他的专辑,作品《余香》入选2019高考全国卷26省12月联考卷,作品《捏》《留痕》入选数十家试卷、部编中小学语文配套丛书等,作品《容》获全国微型小说一等奖,作品《串场》获当代微篇小说全国赛金奖,从2019年4月到2021年2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余香》《担当》《吃蟹》《捏“疙瘩”》《讲究》等被《小说选刊》选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9:18:47 | 查看全部
六、为什么一篇小说里必须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奇特故事?
  一篇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篇作品中有没有一个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故事。对此,我总结了六个字:新、奇、特、险、怪、绝。这个故事要出人意料之外,还一定要在情理之中。这是微篇小说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不出人意料,大家没必要浪费时间去读,不符合情理,那就是标准的胡说八道。而最好的故事,除了有新、奇、特、险、怪、绝的特点外,还有五个标志:一要曲折,二要有趣,三要深刻,四要新颖,五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为什么我多次讲一篇微篇小说里一定要有一个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故事呢?我们不妨用摄影方面的常识来说明一下这个道理。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必然是光圈、快门、构图、景深等各方面的最佳组合构成的,这是一般性的常识。但是如果你偶然拍到了这样一张照片:美国总统奥巴马突然从他的空军一号中掉了下来!那么,你的什么光圈、快门、构图、景深这些技术方面的东西还会重要吗?当然都不重要了!因为在这张照片中有了你拍到的这一个奇特的、与众不同的、爆炸性的事件就足够了!写小说,也需要写出这样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故事来。如果你的文章中没有这种能让人震撼的东西,再好的写作技巧也难以写出好作品。相反,如果你的写作功底还不够深,也就是说在写作技巧方面还有很大欠缺,那么你就更需要在构思出一个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故事方面动脑筋、下功夫,因为这样的故事恰恰可以弥补你在写作基本功方面的缺陷,因此,这也是你在写作上走向成功的捷径。我的学生即使没有任何写作基础,只要他会写字,一般也都能在一个月内在中外发表作品,走的正是这个路子。
  如我发在《小说选刊》2013年第9期上的《我没作弊》。写一个单位要提拔一位副局长,领导决定采用公开招考的办法进行选拔。在符合条件的三人中,其中一人听说出题的是一位大学教授,就通过关系找到了那位教授,并给了他一万块钱,买回了部分试题答案。等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结果他只考了80多分,而外两位全都是一百分!于是他觉得自己没戏了。结果,最后胜出的却是他。为什么呢?因为教授出的这些题目都很偏很难,正常考试,能考80多分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了,而另外两人却不但都考了100分,而且和答案完全一样,显然都做弊了!因此全被领导否决了,而他就成了唯一没有作弊的人!原来另外两人都花了两万,所以,教授给的全是标准答案!而他花一万,给的只是部分答案。
  我的微篇小说《百万欠款》写了一个青年歌手李晨为他的粉丝签名的故事。名人特别是名艺人为别人签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我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却别出心裁:一个名叫胡三少的人写好了百万元的借条混在众人中让他去签,他毫不犹豫地签了,结果却不得不赔给人家百万巨款。这个微篇小说好就好在它与众不同,另辟蹊径,既有较强的故事性,又有较强的警示性。正因为有了这样新奇的故事在里面,这篇微篇小说刚写完,《金山》等杂志就发了出来,接着又被《文学报•微型小说选报》等报刊转载。这篇是平中见奇的作品。就是说从平常的事件即名人签名中,写出别人没想过的东西,你无意中的签名,可能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后患。当然,这是几年前的作品,现在再这样写已经不行了,因为现在你借别人几百万的话,如果你不想还,那么他光有你的借条还是不行的,他还得提供他的转账或取款记录,如果他真的提供不出来的话,那你真的可以不还这笔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9:18:55 | 查看全部
七、当没有了创作灵感时应该怎么办?

  所谓灵感,对于写微篇小说的人来说,我觉得,是一种在那一瞬间触动了自己灵魂的一种感觉,是一个在那一瞬间让自己激动不已的完美故事,是一种如果立即写下来就引起反响的强烈自信。毫无疑问,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获得灵感,可以说灵感是创作之源,是作品的生命之母。那么当我们大脑一片空白,感觉什么也写不出时,应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呢?应该说,走出这一困境的办法还是很多的,如我们可以从我们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所作所为中发现灵感,从别人的人生经历和所作所为中找到灵感,从我们的聊天闲谈中找到灵感,从平常的读书看报和看电视电影中找到灵感,甚至从睡梦中也可以获得灵感,我们在看朋友们的帖子时,同样可以从中获得灵感。这就需要热爱写作的人要处处留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当然,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灵感,绝对不是抄袭别人的灵感或故事,应该写出的是和别人截然不同的东西。
  通常说,我们获得灵感的途径有三种:一是生活。二是思想。三是别人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而我面对这种困境时,最常用的有两种办法:一是看书,从别人的作品寻找能和自己的阅历、思想和构思产生共鸣的东西,对于我来说,这个东西就是灵感。灵感一旦产生了,就立即会有东西可写了。如我清楚地记得,2009年2月1日,我想写点东西,却一时无从写起,也就是说,找不到灵感了。于是我就决定看书,并顺手拿起了床头上的《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6期开始阅读,当读到秦俑老师《纪念日》中的“他假装自己不太会跳舞,时不时地踩到她的脚尖,踩得她尖叫不断”这几句时,心中猛地一动,脑中灵光一现,对,就写这样一个笨女孩!于是我打开电脑,只用了十来分钟就塑造出来了一个“笨女孩”的形象——《大忽悠》。在这篇只有几百字的微篇小小说里,她不会跳舞,让我教;她不会唱歌,跟我学;她不会写材料,有了任务就老缠着我不放;她不会写小小说,求我教她。因为这个女孩笨得可爱,我就娶了她当老婆,婚后却发现她不但是山大的舞蹈冠军和百灵鸟,还是个作家和武林高手!我被她彻底忽悠了!在这儿,秦老师的那句“装笨”的话给了我灵感,我由此生发开去,写出了《大忽悠》这篇作品。这篇写出后反响还不错,著名评论家刘海涛教授写了专门的评价文章,秦俑老师又亲自将它编到了《百花园》2009年第8期。我想,秦老师本人一定不会想到这篇作品源自他的《纪念日》。这种做法我称之为借灵感,我的很多作品,包括一些上了大报大刊的得意之作,灵感都是这样借来的。一个作者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毕竟太少太有限,所以常常被“掏空”是很正常的,但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不愁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第二种办法就是硬写。一般说来,我如果因很长时间不写而出现思路困乏,那么就开始硬写,一般硬写到第四、五篇之后就会开始写出状态,开始写出感觉不错的作品。当然,任何人的写作状态都会有起伏,这是非常正常的。而我在没有状态下硬写出的作品,也有几篇上了《小说选刊》,其它大报大刊上的当然就更多。如前一段我写的《我为什么要刻舟求剑》,就是在没什么可写的情况下,反其意而为之写了的一篇作品,发表后,深受大家好评。刻舟求剑本来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著名的成语故事,但我却写船夫想杀了我而要我的钱,强盗想要杀了我和船夫而谋取我的剑和银子,楚王想要让我拿着这把剑去杀秦王而秦王却已经知晓了内幕等,这样,我从各个方面另辟蹊径,从全新的角度对那位刻舟求剑的人之所以不得不扔了这把剑而要刻舟求剑的原因作了非常“合情合理”的揭密和解读。而我给出的几个原因环环相扣,读后还是可以能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
  应该说,灵感和硬写各有千秋。写东西首先要有灵感,这句是不错的,比如我的《鸳鸯名片》,灵感来临,一挥而就,一字不改,自然成文,朋友们还把它看作了是我的代表作品。但如果没有灵感,也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但这要靠作者过硬的写作功夫。有灵感时写的东西会充满了灵气,而没有灵感时写的东西,如果功夫过硬,却会更加结构严谨、森严壁垒、无懈可击。
  2021年春节到现在(5月29日),我一连写的70多篇小说,很多是硬写的,但现在都开始陆续登上了全国各大报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