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李瑞  康龙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评论就是一面旗帜,旗帜就是方向,它代表着媒体的观点,表明媒体的态度,起着引领导向的作用。没有评论的媒体是不完整的媒体。如何写好新闻评论?怎样才能让它更好地发声,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除了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有力外,还应把握好“三平”。
首先,视角要平正。这里说的视角,是评论选题内容的视角,评论员在下笔前要清楚自己“选什么题材来写”“选什么事来写”。
有人认为,评论就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甚或有人怕惹事,采取了“说古不说今,说远不说近”的写法,这都是不可取的。回避没有实际话语权的主体的意见就是无视民意,就会丧失媒体公信力。评论选题必须立足实际,着眼当下,视角放平。有的评论看上去高大上,但仔细推敲,实则假大空。真正的新闻评论,是有感而发,有很强的针对性,是要解决问题的,尤其是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选题的视角应该从党委、政府最新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好思想、新人新事新风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等方面获取,进而从思想、政策、理论等的高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分析方法,以此释疑解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从而达到团结稳定鼓劲的目的。
2020年年底,延安日报开设了评论专栏“‘延’论”,此之谓一语双关,寓意与延安有关的言论。专栏立足延安,突出延安特色,围绕延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新举措、新成就、新变化、新亮点以及各类社会热点话题展开评论,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到目前,该专栏已刊发评论200多篇,其中《最是精神动人心》《好一个“板凳会”》还获得了陕西省好新闻评论类二、三等奖。
其次,心态要平和。新闻评论提倡有感而发,是以理服人的文体,绝不倡导义愤填膺、咄咄逼人等情绪化的非理性输出。新闻评论是理性思考的结晶,需要理性的表达,以此让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思想的观点直抵人心,与网络上的互怼有本质的区别。
感情是点燃新闻评论写作热情的燃料,但带有情绪化的语言不宜出现在评论文章中。不管新闻点燃了多少情绪的火花,评论员也要在心情平复之后审慎思考,在文章发出之前,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仔细检查审视自己所写的每一句话,避免刻板印象和冲动发言导致不合理推论,确保所言所语能给人以启示,而非情绪上的刺激。新闻评论应该为公众提供可以交流对话的空间,如果连评论员本人都过度情绪化,那他写出来的文章只会压缩理性探讨的空间,激化不同立场的人之间的矛盾,进而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比如在写作中有一种“要”字牌言论,说起话来“要”这“要”那,一副高高在上,“官架子”“命令式”,要读者去照办、去执行,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为此,我们要求撰写者必须剃除这种情绪,换位思考,和读者平等对话,这样才能让读者听得进去,易于接受,评论的效果也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再次,表达要平实。这里说的写作要平实,主要说的是新闻评论的言语表达。当今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已发生深刻变化,那种居高临下、空洞无味、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评论,即使内容再好,也无法真正打动人心。运用人民的语言写作,新闻评论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习 近 平总书记说:“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你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总 书 记的讲话风格便是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爱。在《之江新语》里,习 近 平总书记就经常用一些群众听得进、记得住的话来表达思想,用大白话讲大道理,例如用“益智补脑”来比喻学习,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他告诫领导干部“打铁还要自身硬”;谈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时用了“作秀”一词;谈大力促进增加农民收入时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谈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合适”;谈青年要毫不懈怠地努力奋斗时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等等。总书记的这些话语,既实在又实诚,与时下群众的语言风格相匹配,可以说“打成了一片”,群众一听就明白,一听就接受。这正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文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写好有影响、有力量的新闻评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做积累,深入钻研,刻苦练习,不断摸索总结,这样才能创作出让读者得到新思想、新观点、正能量的佳作,读者才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
(作者:康龙,延安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李瑞,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编辑中心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