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回复: 0

讲好渔文化 播种“海洋梦”

发表于 2023-11-28 20:27: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线讲述】
  讲述人:浙江省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类故事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丁建东
  汪洋大海,时而风和日丽,时而惊涛骇浪。世世代代的渔人把生活经历和瑰丽想象结合起来,由此诞生了许多和鱼有关的故事。
  浙江的象山是大黄鱼的故乡。大黄鱼为什么这么珍贵?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秦朝时,东海边有位以行医卖药为生的千岁翁,名叫安期生。他为秦始皇治病,秦始皇感觉大有好转,便送他大量金璧,许他回乡。心怀苍生的安期生走到东海边,把金璧悉数倒入海中,金璧转眼间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大小黄鱼。这样,海边的贫苦百姓便可通过捕鱼丰衣足食。
  象山人世代以海为生。我出生在海岛渔村,对渔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为防止这些文化失传,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了近200则故事,不少被收入《象山县水产志》等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感到,我们这一代有责任让下一代了解和传承渔文化。2012年,我从县城回到石浦渔港边的东门渔村,建起了渔文化艺术村,专门从事渔文化传播工作。我的想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象山县在东门渔村专门划拨土地,建起以渔文化为核心的体验基地。
  经过反复试验,我们开发了适合中小学生体验的鱼类故事、鱼拓技艺、鱼骨造型、鱼灯制作、贝壳记忆、东海神泥等20多门课程,渔文化艺术村被列入宁波市首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经过我们的努力,鱼类故事、鱼拓技艺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我们还编著了《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填补了海洋渔文化教学用书的空白。如今,体验基地已经成为海洋文化研学中心,每年接待海内外学者、游客、学生数万人次,“善待海洋就是善待自己”的理念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曾毅、禹爱华、龙军、冯家照、高建进、赵秋丽、冯帆、张国圣、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甘果、宋梅、刘伟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8日 07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