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0|回复: 0

工匠汇·2020年辽宁工匠 | 刘晶涛:三十年坚守与传承

发表于 2023-12-1 11:33:2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辞职创业,将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打造成集景泰蓝珀晶画技术开发、设计、生产与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民族工艺美术企业(引题)
刘晶涛:三十年坚守与传承(主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李晓丹
点蓝、掐丝……随着手中饱含颜料的工具由重到轻、或快或慢的变化,一幅美丽的荷花跃然眼前。走进位于辽宁省丹东市凤城边门镇的晶涛景泰蓝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一位女工匠正为大家展示景泰蓝珀晶画的工艺技术。她就是企业负责人、“辽宁工匠”刘晶涛。

“工匠家风”启智润心
刘晶涛对于景泰蓝工艺的热爱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她的祖上曾是紫禁城景泰蓝工艺作坊的工匠,“工匠家风”让她从小便对景泰蓝绘画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为了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她毅然辞去公职,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凑齐启动资金,一心扑在了“铜胎掐丝珐琅”这门手艺上。
建厂之初,由于传统制作技术的落后和创作经验的匮乏,技术人员图纸画不好,做工粗糙,错误百出。刘晶涛没有退缩。为了让工厂迅速摆脱经营困局,她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自费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进行深造。通过两年的进修,她不仅学习了先进的创作技术,而且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超前的创造力,将传统的生产工艺再创新,突破性研发出“景泰蓝珀晶画”制作工艺。这项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的工艺,使工厂的技术水平和创作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逐渐在市场上树立口碑。

刘晶涛点蓝制作中。受访者供图
“匠心”延续传承情怀
兢兢业业忙技术、埋头苦干搞创作,三十年来,在刘晶涛的苦心经营下,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变身为辽宁地区最大的集景泰蓝珀晶画技术开发、创作设计、生产制作、文化传播、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民族工艺美术企业。
不仅如此,刘晶涛还创办了“景泰蓝传习基地”,利用基地的传习堂、匠心坊,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景泰蓝文明。每个周三,刘晶涛都要前往辽东学院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非遗讲堂,为学生讲授珀晶画制作工艺和技巧。
三十年来,刘晶涛已培养出百余名新一代景泰蓝文化继承人,其中4人被评为“丹东市工艺美术大师”,徒弟遍布全国各地。同时她还开创了丹东市非遗国外收徒的先例。
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刘晶涛先后安置下岗再就业女工百余人,招聘下岗轻残女工30余名。她在工作之余教授140多名留守儿童景泰蓝工艺,让孩子们感受“工艺美、匠心爱”。
精描地方“文化名片”
如今,刘晶涛创作的《锦绣中华》《旭日东升》《清明上河图》等数十件作品获得全国大奖60余项,被辽宁省、丹东市等政府部门作为城市名片、文化名片、外交礼品。同时,她的作品被评为“辽宁非遗代表作品”,被墨西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市锡伯族博物馆、丹东市锡伯族民俗博物馆收藏,成为丹东市对外宣传非遗传承一张响亮的文化品牌。
“我们肩负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工匠精神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责任。”当被问及未来发展时,刘晶涛说,“未来三年,我想在完成丹东市景泰蓝珀晶画研发中心建设,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攻关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景泰蓝’,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把景泰蓝珀晶画产业做大做强,让这一具有凤城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走向全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