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迪 于玘珺
一只烤鹅腿到底有多好吃,能引得清华、北大、人大等顶尖高校学生排队争抢?近日,一位在北大及附近高校卖烤鹅腿的“鹅腿阿姨”陈秀凤频频出现在热搜上。
事实上,每所高校附近都有自己的“鹅腿阿姨”,拥有9个“后援群”的上海“灌饼阿姨”也引发了不少关注。烤鹅腿、鸡蛋灌饼等常见的街头小吃走红,正是“草根经济”生命力的体现。
“鹅腿阿姨”何以出圈?虽然有高校食堂已经推出了相同价格的“仿制版”烤鹅腿,但学生们依然在每天等待鹅腿阿姨出摊。物美价廉,味道上具有独特和稀缺性,当然是“鹅腿阿姨”受到大学生们喜爱的最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
人间烟火气,也是“鹅腿阿姨”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元素。阿姨晚上九点出摊,这正是同学们下了晚课或晚自习的时间。承包了学生们一日三餐的食堂已经打烊,三轮车上的保温箱就是学子们自带浓浓烟火气的深夜食堂。一只只还散发着热气的鹅腿,鲜嫩可口,熨帖了同学们的胃。
诚信与淳朴,则是“鹅腿阿姨”留住大学生的长久之道。鹅腿不仅暖胃,也暖心。提前线上预订、付款,约定时间、地点提货的交易方式,中间任何一环出现疏漏,就会变成“小摊贩卷款跑路”或者“大学生冒领鹅腿”的社会新闻。淳朴善良的“鹅腿阿姨”与热情守信的大学生们,温暖着彼此,才能让流动的摊位持续经营下来。
据媒体报道,“鹅腿阿姨”正考虑租个店面,让今后的生意稳定下来。由此可见,草根经济也能拥有向上的力量、长大的可能。“鹅腿阿姨”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发。
踏踏实实经营,保证产品质量,朴素的生意经永不过时。十多年前,陈秀凤就开始在北京建筑工地卖盒饭,后来也在北京大学附近卖过水果、烧烤,困难时每天只有几十元的销售额,但仍然拒绝了来推销“鬼秤”的不法商贩,坚持诚信经营。
守得住寂寞,耐得了挫折,才能度过初创期的不易。“顶流”烤鹅腿也并不是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成功。据清华大学学生透露,开始时,群内一天只能卖出一两只鹅腿,甚至有时无人问津。但陈秀凤依然坚持每天六点多开始清洗、腌制、烧烤鹅腿,手工制作的鹅腿从千篇一律的小吃中脱颖而出,有口皆碑。第一个“鹅腿群”从建立到满员历时一年多,而从第一个群到第八个群,只花了一个月。
小店火起来后,保持初心才能走得长远。走红后,陈秀凤夫妻两人每天烤制200多只鹅腿的产能已经跟不上需求,但他们没有趁热卖配方、开分店扩大产能,更没有开直播接受打赏,反而因为关注量太大,不得不暂停营业。面对网络上的纷纷扰扰,陈秀凤回应:“每天安安静静地给学生们烤鹅腿送鹅腿,赚点小钱就挺好。”
一座城市离不开草根经济带来的生命力和烟火气。“烤冷面阿姨”“烤地瓜大爷”“糖葫芦叔叔”存在于每个人的校园记忆中。他们的味道或许算不上最好,但为在大城市求学、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一天疲惫后的一顿夜宵、一份热气腾腾的幸福感。城市对这些草根经济不妨多些包容,小摊可以成长为小店,网红小店则有望成为百年老店。今年以来,上海等地出台规范设摊经营的指导意见,都是有益的尝试。
对于突然走红的小摊小店,消费者们也不要一味跟风打卡,或是为了流量打扰他们的经营,持续关注、细水长流才能滋养幼苗成长为大树。 ■ 王迪  于玘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