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回复: 0

谨防“扫码”变“扫兴”

发表于 2023-12-7 10:18: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巴中毛淇

近日,一则“餐饮店‘强制扫码’,被判赔5000元”的新闻在网络引发热议,网友们对此纷纷点赞。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消费者面对种种“强制扫码”等隐形壁垒时,更多的却是选择沉默面对,也让本应可以愉快的“消费自由”变成扫兴的“消费差评”。

如今,扫码消费早已成为日常消费场景的 “标配”,小小的“二维码”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操作便捷、服务高效的数字化服务便捷了生活、丰富了体验。但随着消费场景的拓展升级,不扫码不能点餐、关注公众号才能消费等“超标”行为,也给消费者带来诸多困扰。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以下消费场景:强制关注“烦人码”,一些商家点单、促销活动仅通过小程序、公众号提供,明明有菜单可以点餐,服务员却告知只能“扫一扫”下单;体验降级“拦路码”,老年人、儿童未使用或者使用智能手机不方便,遇到要扫码消费时,只能放弃消费;数据泄露“风险码”,个别不良商家在消费者扫码后,快速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为以后精准营销提供便利,但后续管理不善存在滥用信息、信息贩卖等风险,成为数字监管盲区。

“强制扫码”的消费乱象长期存在,为何迟迟不能得到根治?主要还是受利益驱使。一方面,部分商家选择“强制扫码”,可以降低人工成本、丰富消费方式、延伸服务链条,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扫码”,商家在了解消费者的身份、喜好、习惯、社会关系后,为消费者“画像”,把“流量”转化为“留量”,方便利用“大数据杀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扫码消费一头连着数字化建设,一头连着老百姓消费。破解“强制扫码”乱象,让人们重新实现“消费自由”,需要凝聚合力、久久为功。

筑牢“防护墙”。从政府层面讲,针对扫码消费的个人权益和信息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监管标准。同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倒逼商家规范经营。

守住“责任田”。从企业层面讲,转变“割韭菜”“薅羊毛”的心态,不设置“霸王条款”,提供多种消费支付、营销活动、会员服务方式,让消费者充分享有知情权、选择权,靠产品和服务圈粉。

关好“防盗门”。从个人层面讲,切实增强个人权益和信息保护意识,不乱扫码、不乱关注,保护他人隐私,严守法律底线,不滥用数字技术违法犯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