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5|回复: 0

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文化动能

发表于 2023-12-11 20:24: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文明乡风、激发亿万农民内生动力的基础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用好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文化铸魂赋能,努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古国,农耕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农耕文明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发扬优秀农耕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前提。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要把牢乡村传统文化根脉,深挖中华农耕文明底蕴,推动新时代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振兴乡村文化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把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布局,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乡土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升乡村产业文化附加值。对于人文底蕴深厚的乡村,可充分利用诸如历史古迹、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对于生态优美的乡村,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有力推动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并坚持引育结合,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构建乡村文化振兴人才工作新格局。一方面,农民是乡村文化保护传承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重点发挥乡村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带头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创新乡村文化人才引进机制,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通道,促进城乡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鼓励和支持有知识、有情怀、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企业家、非遗传承人、民族文化传承人及各类文化骨干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强化乡村文化治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德治,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是建立健全“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要依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治理资源,如传统习俗、乡规村约、家风遗训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理念有机结合,发挥乡村以德树人、以礼育人、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为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刘燕,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