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4|回复: 0

“子涵梗”寻了开心伤了信任

发表于 2023-12-13 22:24: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子涵梗”寻了开心伤了信任

“老师,我们家子涵怎么了?”近期,在各大网络平台,“子涵”这个名字成为不少网友造梗玩梗的素材。

“子涵梗”的出处是一张“幼儿园微信群聊截图”。一位名为“子涵妈妈”的家长在群里质问老师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被蚊子咬了,“紫涵妈妈”“梓涵妈妈”立刻接茬,批评“子涵妈妈”不该一点小事就兴师问罪。乍看之下:现在老师真心不好当,现在家长真心爱找茬。细一琢磨:不对,子涵、紫涵、梓涵傻傻分不清楚,这图能是真的吗?

在今天的网络王国中,玩梗有趣、造梗有理,批评“事儿多”家长也理直气壮,可是用一张真实度存疑的图来全网恶搞家长群体,是否合适?如果论据是假的,论点再有理也站不住脚,这是基本常识。有人会说,我身边就有这种家长啊。那么,是否可以就事论事讨论具体个案的对错?“子涵妈妈”式家长占多大比例?没事找事又缺心眼是家长群体的普遍状态吗?

相比吐槽无理家长,其实更多网友只是拿这梗开开玩笑,也就是现在年轻网友流行的“随机发疯”。只有自己觉得好笑,恐怕不能叫玩笑。全国数量庞大叫“子涵”的学生不会觉得好笑,日常认真配合学校的家长难免有些委屈,兢兢业业维护家校关系的教育从业者也不会认同。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需要开诚布公,而不是阴阳怪气。

近年来,有关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在高压的教育环境和敏感的舆论场中,老师和家长双方沟通时的心态有点像“走钢丝”,都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对方。这时候“子涵妈妈”到处“闪现”,扮演一个“暴走”的“护子狂魔”,不在教育场域里的网友是爽了,等到热度一过,一茬新梗换旧梗,玩梗的作鸟兽散,徒留老师和家长尴尬地留在原地,小心翼翼。毕竟,谁都怕一不小心被编排成段子,成为众人口诛笔伐的“子涵妈妈”或者“某某老师”。

无根据、无实证、无官方报道的“三无谣言”,摇身一变成为网络舆论风波的素材,是近年网络上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看似没有具体受害者的调侃,却无益师生、学校与家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氛围。寻开心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制造对立、固化偏见的这一种应当抵制。(张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