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2-14 22:47:14
|
查看全部
在深圳龙华民治的一个小区,老卢和老江是我多年的老友,他们彼此还是邻居。在老卢家作客,曾与他坐在藤椅上的老母亲多次交谈,有次去他家时,发现他母亲不在,才知道进了医院。此后,老卢尽心尽力照顾老人,直至五年后老母亲离世。散文《一把老藤椅》中的藤椅,便成了一个孝子30多年尽孝的见证。两年前,我获悉老江长达九年时间照料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母亲一事,他说母亲虽然早已没有思维意识,但母亲还在,他回到家,至少还有声妈妈可以喊。就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所写《晨昏莫忘亲嘱咐》也感动了许多人。此文已发了两年多,而这个故事时至今日仍在继续。
朋友大都对我不设防,这是难得的品格认可,我挺受用。“理工男”树立在成为工业生产“制造男”后,遇到许多企业生死存亡的焦虑,我写了《抵御焦虑的方式》。因工作我走进一社区,见到“过劳肥”的裁缝店老板,了解其每天坚持在八平方米门店工作16小时,靠针头细角、多种手艺谋生的不易,她成了《难易之间》的主角。我在老家坳背村老围家里,我见到了剃光头、光膀子制作豆腐干的阿读,他用诚实的劳动为寂寞的山村带来生动的烟火气,于是有了《围屋里的小作坊》。“深二代”兼“富二代”小乔,在我听他讲“扣篮”梦想的两年多时间,把自己爱好、擅长的篮球运动做成了在深圳颇具规模的体育产业,这便有了《扣篮王梦想》的故事。老洋讲家事:辛苦抚养的外甥女竟然是被“掉包”的。他娓娓道来,发现“外甥女”是假的后,又找回真的外甥女。这可以拍电影的真实而离奇故事,写进了《真爱从来不缺席》篇章中。
常常,我在散文作品中,既是亲历者,又是写作者。我由一名报社的通讯员,直接成为一家报社的总编辑、社长,是文字工作给我创造的事业机会。我在报社的10个纸上春秋,就成了引以为豪的经历。由此所写《折折叠叠为了谁》一文,标题取自流行歌曲《千纸鹤》的歌词,寄托了我作为一名报人的理想、情怀和感恩。我有幸参与一个区级机构的筹建,组建过一支专事机关文本写作的队伍,知悉其苦乐,见证其成长。我把他们“写材料”中的历练写进了《码子生涯苦亦甘》,告诉人们鲜为人知的“笔杆子”“刀笔吏”们“世事洞明”之艰涩、“人情练达”之甘甜。
有人说,我的散文有着鲜明的在场性。我想,这是我多年新闻工作中“不到现场不写新闻”的职业操守,在写作中留下的烙印。出差到泉州,我被这座获评世界遗产的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深深吸引。为了不影响公务行程,我在开元寺门口认识骑三轮车拉客的张师傅,连续三个早晨,随他穿行在大街小巷,真切体验鲤城的人文风土。我从“骑行”切入,用现场感的笔触写的《鲤城骑行记》,自然就有了新意。曾根据一友人讲述其父母50多年养育先天极度残障女儿写的《青山遮不住》一文,有读者觉得还可以深度发掘。于是我抽空驱车500公里来到梅江边找到了已是耄耋之年的这对客家夫妇,把所见所闻写成了《只有付出的慈爱》。我想,对这样感动人心的真情故事,我的付出值得。
每一篇散文后面都有独特的故事。偶遇20世纪90年代初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同事,谈起当年考入宝安县机关工作的经历和当年现场写调研材料的故事,写成《考试进入宝安县》。没想到此文在不少年轻读者中引起不小反响,他们说,从中看到深圳广聚人才和年轻人奋力进取的时代印记。我的散文也使得存储于内心的记忆显影出来。《那年那月中师生》里198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梅州师范求学经历,唤醒了那个年代中师生的集体记忆。《遥远的青春》使得曾在农村生活的“顽童”找到许多共同话题。而《人生能得几清明》《没有你哪有我》《梅潭河月色》《我的老师何其严》等篇什中,有着我对祖母、姑父、叔公、老师的刻骨铭心的追思。
每到一个地方,我总喜欢走走看看,流连于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些地方难免就留下重游记忆。去过多次丰溪林场,便有了《又到丰溪看翠竹》《探幽寻道山水间》,感谢这里的翠竹净化了我“人贵有志”的抱负和“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多次登顶阴那山,我在《猛志固常在》中写下了其中两次经历,表达人生砥砺的心志。相隔19年,两次在福建连城见到老校长,写下《培田再遇老校长》,连同许多客家城邑记忆的《归读客乡》,传递了客家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在文字书写中,我反复盘问自己,所写文字合逻辑、有思想吗?年轻时钻研过几年哲学,也就给自己的写作增加了思辨的意味。我结合被别人批评、批评别人,乃至在每日复盘的自我反省修炼,写成了《自省自励的境界》。还有如何保持谦卑、踩准节奏规律、掌握快慢平衡以及保持洁净、把控情绪、懂得知止等等,都是用心生活的一些心得小盘点。
知行合一,在我看来是人生最大的难题。他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无疑在文字表达中深化了自己的认知,督促自己的行为。为了写《一颗星的光源》,我去过田家炳的故乡大埔银滩,采访过他的宗亲,看了八遍他写的《我的幸福人生》。写着写着,我产生尽力做点善事的冲动。于是,我找来身边无偿献血达人小方。在写他献血事迹的《鲜血的传续》一文后,近一年来我也接连参加献血,以“献身”实际行动深切践行文章的主题。
显然,书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甚至,我写散文的这十年,还有内心磨砥和心灵成长的故事。篇幅所限,也不能浪费读者大多时间。如有兴趣,就到书中的字里行间品味吧。
我深知,我还没有资格讲些“创作谈”。书中所写的人物、事物、人文、风景,表达的思想、情感,都是客观存在,而非凭空杜撰。散文的真实,使得其写一篇少一篇,因此我珍惜可供写作的素材,以及背后的人和机缘。我觉得,写作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真心值得崇敬的,是伟大的时代造就,是人们真诚善良的创造。我只是获知者、亲历者,一个习惯带纸和笔的忠实记录者。
在写作此篇时,传来《一滴敢报江海信》一书在出版五个月内第五次印刷,发行2.5万本的消息。有人曾问我此书为何再三加印,如此畅销?我无以回复,只能在此表明,书中的故事不是写出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