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创意写作指南
字句须炼,岂止诗文。炼字是诗词写作的基本功,也是文章之相、心灵之声。
来源:广州人文馆
一、作诗究竟要不要炼字?
前人很早就专门讨论过炼字,刘勰的《文心雕龙》有专门的《练字》篇,不过全篇下来,主要讨论的是字形问题。大约刘勰为六朝人,那个年代是中国美学的高速发育时期,写一首诗不但要文理俱佳、音声相和,写在纸上还要好看。“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其中诡异是指字形怪诞者、联边是说字形偏旁结构相同者、重出是指重字、单复是指笔画疏密,这四项,唯有第三项普遍为后人所取。
反倒是《熔裁》一篇,较为接近后世所论之炼字,“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这里指出文章篇句须熔裁,熔裁实则就是雕琢(绳墨审分、斧斤斫削),然后说“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细论写作前期雕琢工夫的重要性。而且刘勰并不是单方面地主张刻减,后文又说“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谓繁与略,适分所好……思赡者善敷,才覈(覈,严谨也。《北史•李德林传》:‘善属文,词覈而理畅。’又,深刻也。《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义显……”这里便明确提出详略疏密,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并且简约字句不能折损意蕴,增添文采也不应导致意蕴杂乱。这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思想了。
实际上,“因体设篇”的思想早有萌发,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说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类似的论调,在古代文论中其实俯拾皆是。本质上来说,这是“辞篇就格”的思想。
然而又有崇尚天然一说,庄子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就提出了“朴素自然”的审美思想。此后,代有发扬,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陆游“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赵翼《瓯北诗话》则评苏诗:“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说:“(作诗)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此着力不着力之分,学之者不必专一而逼真也。”
所谓“自然”,当然不是大自然;所谓“天工”,也并非老天爷做的工。大自然和老天爷是不会写诗的,写诗的只是人而已。所以从本质来说,这是“辞从心声”的思想。
那么究竟要不要雕琢?要不要炼字?炼字是不是就是雕琢?雕琢是不是等于炼字?或者从根本来说,是要“辞篇就格”还是“辞从心声”?其中“格”和“心”又是否严格对立的关系?
概念一大堆,我们大刀阔斧,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诗文要不要反复锤炼?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穀人辈工于炼字耳,迦陵则精于炼句。”不管称之为“炼字”、“炼句”还是“雕琢”,归根到底一句话:是一次成型还是反复修改?
这样问题就简单得多了,能一次成型谁愿意改来改去。问题是能不能一次成型?
答曰:能。绝对能。只要你对笔下的诗文没有要求,不在乎自己写得怎样,你必定可以一次成型。反之,假如你愿意过一两年、三五年再回顾曾经的诗作,你常常可以找到一些不那么舒服的地方,你对这些不如意处如鲠在喉、如坐针毡,然后动笔修改。当然,有时改得更好了,有时可能越改越坏,有的诗篇可能用一辈子都改不满意。总的来说,诗人一生所作,后期可雕琢者十之八九。
也有的朋友无论隔多久回顾自己的旧作,都不觉得有问题。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你眼界一直没有进步、审美能力跟不上。先父生前经常强调:“世人皆指责别人‘眼高手低’,殊不知眼高手低尚有进步余地,而眼低手高者必终生不前。”此论确凿,人不怕水平低,就怕不知道自己水平低。看不到自己问题所在,就找不到进步的方向。
文学艺术是一门终生事业,是需要一辈子不停进步的,作为一个创作者,最理想的状态是:永远发现自己有所不足。
事后雕琢总是有意义的,即使不能把诗作改得更好,至少是一种练习、一种探索、一种乐趣。那么作诗的时候雕琢,又如何?
或者简单点说,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随便写;还是心中运筹一番再写?是凭着自己的情绪好恶任性下笔,还是依照绳墨方圆来凑句?
一种习以为常的答案是:创作自然是自由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种习以为常的认识是:内容是第一的,形式必须服从内容,而不能够对内容造成限制或者干扰。
在这里,我们不要忘记一点:
诗词这门艺术、这种文学体裁,是基于形式美的。没有了形式美,就不存在诗词。没有形式美,你可以是小说,可以是论文,甚至可以是散文,但绝不可能是诗词(也包括了全部古典韵文)!
即使在绘画艺术中,无论风景画还是超写实主义,其形式美也不是照搬大自然的,也经过画家主观意识的渗入;但语言文字中的形式美,必然是雕琢出来的,语言文字中不存在自然而然的形式美。“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也是自然天成的代表作,也是明白如话的代表作。但它完全不是自然的话语,自然的话语应该是“我就要坐船走了,忽然听见岸上有人唱歌。桃花潭的水很深,但是还没有汪伦给我送行的情谊那么深”,然而这毫无形式美可言,也不可能认为是诗词。把一句自然的话语收拾成整齐的句子、按照某种规律押韵,这本身就是精雕细琢!
古往今来不存在不雕琢不锤炼的诗作,没有雕琢就没有形式美,也就谈不上“诗”。现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文字,往往连韵都不押,只是凑成几个七字句,这种常常被人指责为“伪诗词”,然而这种也是有雕琢的,至少把意蕴内容雕琢成了七字一组。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所有书面语都是雕琢的,都不能认为是天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