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8|回复: 4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发表于 2023-12-30 22:04:0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浓缩了其一生痛楚的锥心泣血之作,是她婉约派词作中的绝唱。李清照少女时代拥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而晚年竟那样孤寂痛苦,是时代使然,还是命运的捉弄?

□曾彩霞



公元1084年,在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齐州章丘明水镇,李家有女初长成。

此女名叫李清照。

几年后,一个炎热的夏日,李清照与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嬉戏在郊外的一条小溪边。这里溪水涓涓,婉延流淌;杨柳袅娜,轻拂水面;蝉鸣蛙鼓,鱼跃鸟飞。溪岸的另一边碧波荡漾,接天荷叶,亭亭荷花,娇艳妩媚,一朵朵,有的尽情绽放,如妙曼女子,倾尽芳华,引来蜂飞蝶绕;有的华宝初展,像刚涉世的少女,用一双懵懂的眼睛,打量新奇世界。一只蜻蜒,踮足在一枝欲开的花朵上,偷窥着花的心事。

宜人的景色,放飞少女们灿烂的心情,她们一会儿追逐溪中的鱼儿,一会儿敲打树上的鸣蝉,一会儿捕捉翩飞的蝴蝶。然后头顶一片绿叶,髻插一朵荷花,蹦跳着,追逐着,像一群出笼的小鸟,欢欣雀跃。直到累了,饿了,才走进溪边一间供人歇息的亭子里,摆上从家里带来的酒水、点心,边吃边玩起了飞花令酒游戏。直到太阳落山,才想起了回家。于是,女孩们急急忙忙跳上一艘小船,由于慌不择路,小船越划越远,眼看夜色越来越深,湖中的莲藕越来越稠密,有人才发现小船划错了方向,急得直喊:“错了!错了!我们走错地方了!”

“真的吗?这是哪儿呀?”

“妈呀!今天我们怎能找得到家?”

“快,快,赶快掉过船头!”顿时,女孩们酒意尽消,乱成一团,她们惊慌的尖叫声,伴着划船的桨声,吓得夜宿在湖中的鸥鹭,扑凌扑凌地到处乱飞,溅起水花阵阵。

回到家时,已月上柳枝头,飞檐翘角的李家院内灯火通明,李清照领着丫环悄悄溜进院子。“站住,什么时候了,现在才回家!”只见父亲李格非正严肃地站在厅堂前,声色俱厉地叫住了她,“一个女孩子家家,成何体统!”

一旁的母亲王氏,连忙赶过来关切地问:“照儿,今天怎么回得这么晚?”

看着父亲生气的表情,母亲为她担心的神态,李清照嗫嚅地说:“我……我……”

虽说平时父母对她的行为管束比较宽松,但今天实在是回得太晚了。李清照不免有些心虚与愧疚,说话也不顺畅了。好在丫环连忙将今天的经历叙述了一遍。

听说她们因喝酒而误入湖中央,母亲更是为她的人身安全捏了一把汗:“照儿,今天的行为太危险,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母亲告诫说。

“嗯,嗯,记住了,母亲。”李清照连连点头应诺。

虽然母亲并非生母,但出身名门且颇具才情的后母,待她视为己出,李清照对其敬重有加,堪比生母。父亲李格非,进士之身,学富五车,李清照从小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聪慧过人,诗词书画样样俱精,亦深得他们的喜爱。

从那以后,李清照收敛玩性,留连于父亲的藏书楼中,或跟着母亲描红绣凤,或弹琴赋诗,日子在指尖中不知不觉地溜走。不久,李清照举家迁到京城汴梁,受到了文坛名家、苏轼的弟子晁补之的赏识,激发了写词作诗的才情。回想起儿时溪亭日暮的往事,历历如在目前,李清照才思泉涌,于是提笔一气呵成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刚一作出,就被陶气的弟弟李迒带进学堂,一传十十传百,一时轰动京城。

1101年的一天,17岁的李清照,随哥哥李迥来到大相国寺的“万姓”交易市场,寻找她喜爱的金石字画。

“赵兄,你也在逛市场!”李清照在一个摊贩前,正看得出神,忽听哥哥李迥,高声地与同样在欣赏金石拓片的一男子招呼着。

“李兄,久违了!”男子也热情回礼。

“小妹,来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哥哥的好友赵明诚。”哥哥李迥一把拉过李清照,对她说。同时也将李清照介绍给赵明诚:“李兄,这是舍妹清照。”

“赵公子万福!”李照清向赵明诚道了声万福,仅弯腰的瞬间,偷偷睃了赵明诚一眼,只见他身材伟岸,五官端庄,气质不凡,眉宇间透露着一股英气兼儒雅之气。见赵明诚在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不觉脸红心跳。

“李小姐,小生有礼!”赵明诚彬彬有礼地回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面对眼前清丽脱俗、温文婉约的李晴照,赵明诚眼前一亮,原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此,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愫,就在两人的心头泛起了涟漪。每当夜深人静,月满西楼,望着窗外树影幢幢,花好月圆,李清照万千相思涌上心头:“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情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闺情》)她常常托腮问月:远方的可人儿,你在哪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相聚在这良辰美景里?我思慕的心绪啊,就是写下千行万行,你又怎么能知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22:04:25 | 查看全部


冬去春来,李清照缠绵于女孩的柔情中,寄情于她的词作里,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早晨,她醉意迷离,慵懒地躺在被衾里,忽然想起院子里她最喜爱的满树花儿,是否经得住昨晚的风吹雨打。“小翠,快去看看,院子里的那树海棠花有没有被雨打坏了?”

“知道了,小姐。”丫环小翠应声而来,卷起房中的门帘,快步向门外走去。“小姐,海棠花好着呢!”小翠高兴地回到李清照的床前回复她。

“小翠,你知道吗,这个时候海棠树应该是枝繁叶茂,而又花谢花飞的时候了。”李清照若有所思地说道,小翠茫然不解。

转眼已是初夏,和煦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这天的李清照心情明媚,一大早来到花园里的秋千上,翩然荡舞,身上那一袭轻如蝉翼的罗裙,如同一朵飘逸的云彩,在空中翻飞。她双手轻握着秋千的绳索,迎风而立,随着秋千的摇荡,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风情万种。正荡得兴浓,忽见小翠兴冲冲地跑过来:“小姐,小姐,你的喜事来了!”李清照一听,连忙地让秋千停了下来。

“什么喜事?”

“那个赵明诚公子提亲来了!”

李清照一脸惊诧,还来不及擦去头上的汗水,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花园里。“小姐,小生赵明诚有礼了!”赵明诚,这个日夜萦绕在她心头的人,正活脱脱地站在她面前。李清照曾无数次想象着他们再见的那一天,却不曾料到似今天这般狼狈:她赤着足,手里提着鞋子,头上的金钗也不知滑落在哪里,一头青丝如瀑布散落腰际,有点凌乱。她脸红耳赤,羞涩地急忙跑出花园,就在跨过花园门槛的刹那间,蓦然回首,夺过小翠手中的青梅,低头偷偷地对着呆若木鸡的赵明程嫣然一笑。

此时,正屋的厅堂里,时任礼部员外郎的父亲李格非,应允了吏部待郎赵挺之为儿子赵明诚前来提亲的请求。

在这年夏季的一个良辰吉日,才貌双全的李清照与风流倜傥的赵明诚喜结连理。洞房花烛夜,烛光摇曳,暖意融融,李清照端坐在铺满红绵的婚床上,而新郎却迟迟不进洞房歇息,自顾自地把玩今天友人赠送的金石拓片,百看不厌,竟冷落了一旁的美娇娘。李清照洗尽铅华,对镜梳妆,更换了一袭薄如蝉翼的罗裙,那光滑如玉的肌肤,妖嫩得如清晨的露珠,晶莹剔透,在罗裙里若隐若现,她款款地走到赵明诚身边,含情脉脉地说:“夫君,今晚的月色多好,床上的竹席可凉爽呢!”赵明诚这才放下手中的拓片,凝视着新娘风情万种的仪态,如痴如醉。“对不起,娘子,这就给你陪礼了。”说完,拉着新娘的手,一起走进鸳鸯帐。这一年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八岁。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

此后,他们过上了浓情蜜意的婚姻生活,常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究金石字画,并陆续收集了许多名人书画。李清照甚至还拿母亲留给自己的琉璃金丝镯给赵明诚换了他喜欢的拓片。有一次,他们在大相国寺淘宝的时候,看到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两人爱不释手。“好画,好画!”赵明诚看着手中的图画,高兴得忘乎所以,“这真是一幅难得的好画,它的笔触细腻、精准,将牡丹的花瓣、茎叶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它的色彩清新淡雅,超凡脱俗;它的构图巧妙,又富有诗意,画面生动且有艺术感;它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传统的工笔画不同,它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李清照也直抒其见,评论着这幅画。

“这位商家,你的这幅《牡丹图》,怎么卖?”李清照忍不住问。

“二十万文钱。”卖画人不容置疑地答道。

李清照夫妻俩私下里盘算,他们身上的银两还相差甚远。“能不能少点?”李清照试探着问。“这位小娘子,这是一幅徐熙的真迹,是最低价了。”卖画人没有让价的意思,“如果不信,可以借给你们拿回家去欣赏两天,以辨真伪。”

“当真?”赵明诚喜不自胜地问。

“当真!”卖画人当即就将此画递于他。

于是,夫妇俩就将这幅画拿了回去。观赏了两天两夜后,由于实在凑不齐这么多银两,只好忍痛把画还给了人家。

赵明诚在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总是给予全力支持,每当丈夫对材料的出处有所疑虑时,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博学多才,很快说出材料的来源。由此夫妻俩还做起了游戏,看谁说得准,谁说得快,胜的一方,得先饮一杯茶,以示奖赏。家里总能听到李清照开怀畅饮的笑声,随着笑声,茶水更多地则是倾倒在了衣襟上。在那段日子里,虽然物质生活上不尽如人意,感情上,他们这样相互依恋,举案齐眉,乐在其中。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李清照的词作里,增添了更多女性娇憨与缠绵的元素。

一天清晨,一个卖花人挑着一担娇艳欲滴的鲜花,行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边走边喊“卖花哟”。临镜梳妆的李清照听到叫卖声,便对小翠说:“小翠,快去喊住卖花人。”小翠飞奔出门,将卖花人带至院中。

“小娘子,我的花新鲜着呢!”卖花人殷勤备至地将花担挑到李清照面前,李清照亲手挑选了一枝含苞欲放的花朵,那花骨朵上分明还挂着一粒颤巍巍的露珠,娇艳得如同一张少女白里透红的脸庞,沾上了泪花,惹人怜爱。

正要往屋里走,突然,她想起丈夫要是看到这花儿,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容貌没有这花朵好看?不行,我不能买。转而一想,我就是要将这花朵戴在头上,与花比美。她快步走进屋里,娇柔地推搡着正在研究金石的赵明诚,问道:“夫君,你看,我与头上这朵花,哪个更美?”赵明诚抬头望了望李清照美若天仙的容貌,模糊地回答:“都美,都好看!”“不嘛,只许你说一个,哪个更好看?”

与此同时,一首词也孕育出来了:“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比不上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就这样,在爱情的滋养下,李清照文思如涌。一首首佳作应运而生。虽承继了婉约派的特点,但其生动细腻、形神俱兼的特点,自成一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22:04:43 | 查看全部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朝廷新旧两党派之争的风雨席卷而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弟弟李迒及李清照自己都卷入风暴的漩涡,被贬回老家济南,且两党派间不准通婚。这条禁令,无疑是棒打鸳鸯,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分离。离别之时,夫妻俩执手相望,无言凝咽。前路茫茫,再见何期?纵有千言万语,唯有双泪长流。

与丈夫别离后的李清照独守空闺,回首她与赵明诚婚后的生活点滴,那里有太多温情与浪漫的回忆,这刻骨铭心的往事,更使她格外地思念起赵明诚。

秋天已至,明月当空,李清照独自躺在冰冷的竹席上,辗转难眠。她被阵阵寒意包裹着,愈发孤独,多想将心中的相思,写予丈夫看,可是又能找谁来传递书信呢?看着一行行南归的大雁,她满腹惆怅。这无尽的相思,要是像枝上的花瓣、溪中的流水一样,顺其自然地飘落与流逝,没有烦恼与忧苦,那该多好啊!那样,我才不会被满腹心事,折磨得刚舒展了紧锁的眉头,心里却又隐隐作痛。“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一剪梅》,正是她此种心情和愿望的表达。

转眼已是重阳佳节,庭院内菊花烂漫,李清照独自一人来到院墙边的菊花前,触情伤怀,黯然神伤。回想去年与赵明诚共度佳节时,把酒赏菊,登高望远,吟诗弄月的欢愉与温馨,她百感交集,一气呵成这首饱含深情的《醉花阴》,寄给了远方的赵明诚。“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收到书信后,百感交集,他感念于妻子对他的一往情深,也想写一首佳作回馈于她,于是闭门谢客,连写了五十首,然后将李清照的词句,也夹在自己的作品里,请友人评定。谁知经友人再三斟酌,认为在诸多的词作里,还是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意境最佳。

正因为这个流传的故事,使李清照这首《醉花阴》广为人知,也使这首《醉花阴》成为了蜚声词坛的精品佳作。

相隔不久,时任当朝宰相的赵挺之,因权力之争,被同为宰相的蔡京排斥,废除了宰相之职,以致惨死,作为儿子的赵明诚自然受到牵连,被贬回老家青州。这时赵李两家已没有了党派之间的鸿沟,李清照觉得这是她与丈夫团聚的机会来了,于是只身一人不远千里来到赵明诚身边。见到李清照的那一刻,赵明诚惊喜不已,只是,此时的赵明诚日子过得很是窘迫,没有能力去购置一间像样的房子供夫人居住,只能让李清照委身于一间破旧的茅房里。“夫人,真对不起!我给不了你一间豪华的楼阁了。” 赵明诚惭愧不已。

“夫君,别这么说,能与你天天在一起,我已经很满足了。”李清照依偎在赵明诚的怀里,真诚地安慰他。望着家徒四壁的草房,李清照对赵明诚说:“夫君,这里是你的老家,这间草屋我们就叫它‘归来堂’吧,你觉得怎么样?”

“好,这个名字起得好!”赵明诚一听,拍手赞同。

“夫君,以后,我们就安安心心地居住在这里,相厮相守一辈子。”李清照深情地凝视着赵明诚,憧憬着他们的未来。“我也给自己取个号,叫易安居士,我们再不去争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我只要有你在身边,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夫人,多谢你的善解人意,以后我可称你为易安居士了。” 赵明诚将李清照紧紧地搂在怀里。      

在以后日子里,虽然他们的生活不富足,但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更加情投意合,其乐融融。他们几乎把家里所有的钱,都花在购买金石字画上。在青州的十年时间里,他们搜集了整整十间屋子的金石字画,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整个大宋其他各个地方拥有的数目。赵明诚继续专著金石录,李清照则在闲暇里,把自己的词编成词集《漱玉词》。就这样夫妻俩琴瑟和鸣,一晃度过了十四年的幸福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22:05:14 | 查看全部


然而,天不遂人愿,他们平静的生活再次被残酷的现实打破。公元1127年,金兵进犯,发生了“靖康之变”,随着宋微宗、宋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南逃至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也就是这一年,成了李清照人生的巨大转折。由于汴梁城内许多人纷纷南下逃难,李清照也决定带着他们的金石字画,去与早在那里为母亲守丧的赵明诚相聚。赵明诚来信嘱咐她,这么多年来,家里收藏的金石字画太多,那些太重的不要,没有落款的不要,就拣些名贵的拿,兵荒马乱的世道,不要舍命不舍财。

看到丈夫的关照,李照清深受感动。这些金石字画,是丈夫一生的挚爱,她尽自己的全力,将它们装成十五大车,运往南方。就在她还未抵达江宁,即听说江宁城有人作乱起兵,身为江宁知县的赵明诚却弃城而逃。自从金兵入侵,目睹朝廷不思抵抗,一味逃跑的作派,李清照已经很愤慨,今又听闻丈夫不顾城中百姓,弃城而逃,她更是又气又恼。她站在乌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吟出《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以抒发心中的感慨。她多么希望,与之相爱大半辈子的赵明诚,不仅是护她周全的好丈夫,也是一个在国家危难之时,护一方百姓安好的伟男子。

看了妻子《夏日绝句》后的赵明诚,又羞又愧,加之又遭朝廷罢官,心情更是郁郁寡欢。好在不久后,他又被赵高宗任命为湖州知府。赵明诚为洗前耻,不顾炎夏酷暑,急忙赴任,在去建康拜见皇帝的途中,劳顿交加身染恶疾,不治而亡。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李清照悲痛欲绝。那个鲜活的丈夫,怎么就撒手人寰了?她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疯一般地奔到建康,但是横躺在她面前的,却真的是丈夫冰凉的尸体。她悲恸地扑在丈夫身上,握着他冰凉的双手,久久不愿起来。

从此,她形单影只,终日沉浸于失去爱人的悲痛中不能自拔。但想到丈夫一生收集的那些金石字画,她不能将它们丢失,那是丈夫留给她的最后念想,而且丈夫编撰的《金石录》尚未完成,她强打精神,决心完成丈夫的夙愿。她也知道,有人趁丈夫去世觊觎这些宝贝,竟诬陷丈夫有里通金国的嫌疑,她不能让丈夫蒙冤,不能让丈夫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她决定只有将这些宝贝,全部献给宋高宗赵构,这样做既断了有人诬陷丈夫的借口,又可借朝廷的势力保全这些珍贵文物。于是她带着这些宝贝,一路追寻宋高宗逃亡的踪迹,过上了颠沛流离、东奔西逃的日子。

1130年春季的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李清照雇舟准备第二天走海路,晚上做了个奇特的梦。她腾云驾雾,飞上天空,只见满天云雾中微微露出曙光,天河渐转了,满天星星如千帆飞舞。她飞到天帝所住的地方,听见天帝殷勤地问她:“你要到哪里去啊?”她回答说:“我要走的路还有这么长,而太阳已经要下山了;我自幼学诗,又没有写出惊人的句子来。我要像鹏鸟那样高飞远举!”说完之后,她又乘着蓬草似的轻舟在疾风飞行,还不断说着:“风啊,你不要停下来,你要把我送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醒来后,她一气呵成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表达了李清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也展现了她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和豁达、勇敢和乐观的态度,真是难能可贵。

只是由于时局动乱,民不聊生,李清照不但没有追上宋高宗,而且大部分古董文物在路上被散兵游勇抢劫而去。她一个妇道人家,孤苦伶仃,只能望洋兴叹。第二年三月,她一路辗转,来到越州,这期间,她所带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子破墙而盗,至此,她的文物丧失殆尽。祸不单行,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籍、两千卷金石拓片也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一时间,她陷入了悲愤与绝望之中。

就在李清照人生最低谷最无助之时,她无奈嫁给了表面温文尔雅的张汝舟。婚后,当张汝舟得知李清照一无所有时,显露出了他的本来面目,对李清照拳脚相向,使李清照又一次陷入痛苦的深渊。“你快说,你将你们的那些金石字画藏到哪里了?”张汝舟在又一次争吵中,掐着李清照的脖子,恶狠狠地咆哮。

“我说过多少次没有了,就是有也不会给你的!”李清照鄙视地回答着眼前恶狼一样的张汝舟。

“你这个贱人,叫你嘴硬!”接着,雨点般的拳头又落在了李清照身上。

李清照实在忍无可忍,情愿坐牢,也要将张汝舟科举舞弊骗官的事实告知官府。最终,官府将渣男张汝之绳之以法,李清照也因此入狱。幸运的是李清照在坐牢九天后,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被释放出来。

从此,她过着孤寂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0 22:05:36 | 查看全部


1132年,李清照移居临安。在经历了一次次苦难后,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坚定了生活的意志,心系国家的命运。她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

金兵进犯,国土相继沦陷,眼下的临安又危在旦夕,朝廷却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抵抗措施,只一味用土地、玉帛、金钱奴颜婢膝地讨好敌人。长此以往,大好江山还怎么能保全?身为女子的李清照,心急如焚又无能为力,只有借助咏金华八咏楼这座千古风流的东南名胜,抒发心中对祖国的热爱,激起国人捍卫国家领土的信念和决心。

当朝廷派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与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时,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为他俩各作诗一首,以送行。诗中“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了她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也充满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的最后修改整理,并写下了著名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金石录后序》,随即她将这两本书献给了朝廷,算是为国家做一份贡献,也是为丈夫赵明诚留下的一笔精神财富。

1135年,李清照又漂泊到了金华,这时的她虽然完成《金石录》,了却了丈夫赵明诚的心愿,但生活的艰苦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心,又将她推入了苦海的深渊,她像一叶孤舟在人生的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她备尝艰辛,身心疲惫,面对眼前风吹花落,到处一片残花凋零的景色,又觉国家的大好河山收获无望,倍感生活无趣,整日沉浸在悲伤中,以泪洗面,形容枯槁。这年春未的一天,身居临安的弟弟李迒,因事途经杭州,目睹姐姐形单影只、萎靡不振的境况,他心痛地对姐姐说:“姐,听说双溪的景色非常之美,最适合在这个季节里划船,今天我陪你去玩一天,好不好?”

李清照双泪长流地应他:“弟弟呀!双溪的景色再美,姐姐已无心欣赏,双溪的蚱蜢舟再多,也载不动我满腹的愁苦。”

美人迟暮。当年那个才貌双全,意气风发的李清照已经走进了人生末年,她多想将自己的满腹诗书传于后人,苦于自己没有孩子。有一次,一旧友来访,还带来了一个十岁的女儿。她见小女孩聪明伶俐,十分可爱,便想收做弟子,她高兴地对小女孩说:“宝贝,你学过诗经里的诗吗?”

“奶奶,我没学过诗经,我学过弹琴、刺绣。”小女孩天真地回答。

“那以后,奶奶教你诗词,好不好?”李清照热切地对她说。谁知小女孩脱口而出:“奶奶,我不学。学诗词不是女子做的事情。妈妈说,我只要学三从四德就行了。”童言无忌,听了小女孩的话,一股凉意涌上心头,李清照不禁一阵晕眩:原来,女子不该有才,虽然自己学富五车,词噪京城,到头来却还是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用,在别人的眼里如同异类,我还有什么奢望为国效力,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呢?李清照的心情悲凉至极,她扼腕长叹,在这个世上谁能读懂我的心思啊?她一片茫然,坠入了更加可怕的孤独中,喘不过气来。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孤楚的李清照独自坐在自己庭院里借酒消愁。秋风瑟瑟,席卷满地黄叶飞舞,菊花凋谢,到处一派萧瑟的景象。天上,过境的大雁又成行南飞,见景生情,她想起了丈夫赵明诚。物是人非,此情何堪?于是随口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浓缩了李清照痛楚的一生,成为了她婉约派词作中的绝唱。

公元1155年,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怀着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孤苦中,悄然凄凉地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时年七十二岁。

李清照的悲剧,在于身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女子,错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尤其是国事飘零的软弱王朝。同时,身为一个有文化的知性女人,她的思维处在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里,追求人格平等、爱情自主等许多人都不敢企望的东西,难免不被时代所容,被社会抛弃。但愿李清照能穿越千年,在和平、安宁的世界里大放异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