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3 07:45:16
|
查看全部
4
    问:散文需要什么?
    答:散文需要“气质”。
    散文写作有一个重要的审美维度,就是气质。气质是散文最为醒目的精神标签,决定着作品的趣味与品格。散文可以天文,可以地理,可以历史,可以现实,可以国家大事,可以个人生活,可以山水草木,可以花鸟鱼虫,但如果没有了气质,散文则是平庸的、虚弱的、乏味的;是没有人文内涵、精神支点和生命情怀的;是不能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换一句话说就是,没有气质的散文什么都不是。
    那么,何谓气质?简单的表述,就是文气和特质。具体讲就是散文作品内在的识见、内涵、意蕴、情怀、趣味、特色、格局和魅力的综合反映。是作家一种生活态度、精神指向、艺术质感和宝贵的审美品质。
    新世纪二十多年来,散文创作出现了空前的丰富和宽阔,散文作者队伍发展迅猛,上自八九十岁古稀老人,下到十二三岁青葱少年均可染指,好像十四亿人都在写散文,散文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速度快的惊人,产量铺天盖地,数以吨计,真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这么多的作品,确实令人兴奋和鼓舞,然而撼人心魄的精品佳作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就是信息化时代,价值追求多元化,写作者内心浮躁、焦灼不安,难得再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的宁静和决绝,更没有时间下功夫在艺术表达上精雕细琢,不把散文写作当回事,缺乏严谨认真聚精会神的创作态度,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随波逐流,顺水而下,写作只想发表,不想发掘,只求长度,不求深度,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笔下关注的都是一己的悲欢离合、苦痛哀乐,停留于自我的、矫情的、不疼不痒的浅俗表达,丧失了起码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这些内容单薄,感情弱化,语言干瘪,叙述散乱,不讲品味,不讲格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流水账”似的作品,既没有烟火气,又没有人情味;既没有思想性,又没有艺术性;既没有精神直觉的体悟,又没有生命鲜活的感受;既没有饱满丰饶的文采,又没有独特新颖的叙述;既没有整体性的审美诉求,又没有微观世界的细部表达;既不能丰富读者对人性的理解,也不能唤起读者对新时代诗意生活的依恋和美好追求,缺乏文学应有的气质、温度和“盐分”,这样的散文读起来,不带劲,不刺激,不吸引人,不打动人,是无法触发读者心灵共鸣的,也是没有价值的,最终会被读者所抛弃。
    人无气,则死,文无气,则亡。一篇散文作品,气质越独特,文学的价值越大,文学的魅力和影响力也越大。
    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为什么反复阅读常读常新?为什么读起来就放不下?为什么能够长久不衰地触碰到我们情感最深处最柔软的部位,引发我们精神的共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个性鲜明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凄然的气息和痛彻肺腑的思考的气质。一万五千言的作品,从容、广博、睿智地将生活的实相展示出来,从而深彻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以及苦难与信仰、残疾和死亡的深意,构建了一种富有独特价值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应。“精雅的文笔,纯粹的意境”,让语言有了激辨,有了智慧,有了张力,有了动人心魄和刻骨铭心的感染力,读起来宽厚豁达,生动真切,令人深思,体味到了文学烛照人性、温暖生命的精神力量。可以说,一篇《我与地坛》独具魅力,独标风采。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鼓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并在读者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长久回味。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评价史铁生时说:“史铁生成天坐在轮椅上,我们站在地上,如果从生理高度看,好像我们比史铁生高,但是从精神和灵魂的高度,我们又跟史铁生差远了,我们的视野开阔比不上史铁生,我们的胸襟和胸怀比不上史铁生。”史铁生是当代中国一座文学的高峰,是最令人敬佩的优秀的作家之一,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作品却是不朽的,永远闪耀着灵魂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