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8|回复: 0

时光里的“满口香”(1341字)

发表于 2024-1-7 10:36: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时光里的“满口香”(1341字)
杨力
一口家乡小吃,几十年的乡愁记忆。
小时候,我生活在乡下,每天去乡场的学校念书,必然要经过学校旁边的锅盔摊。打锅盔的是一个结实的中年师傅,风里来雨里去,一年365天,脖子上永远挂着一条满是面粉的围裙,经常是一边揉面一边吆喝,有时候围观的人多了,他就会故意卖弄似的拿起擀面棒使劲敲打面团,一边打一边夸张地高喝:“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你们说,这是什么东西?”
“锅盔!”围观的小学生齐声吼。
中年师傅一听很得意,扬着头继续卖弄:“不错,叫锅盔,这是老祖宗上千年传下的手艺,它有个特别的名称,叫满口香锅盔!”
这名称霸气!上一辈人讲,从前过往的马队、担夫,很多都要在中途停下来吃东西填肚子,而小镇自古以来就是重要驿站,马队和担夫的流量大,特别是那些靠挑担子挣苦力的担夫,到了小镇这个地方,吃两个实惠便宜的锅盔,是又香又有劲。
担夫来到小镇乡场,往往是一拨一拨结伴而来。放下担子,气还没喘匀,也顾不上擦汗,担夫们便蜂拥至锅盔摊前,准备买锅盔填肚子。那时做锅盔的还是中年师傅的父亲,人称老师傅,一双原本就不敢歇息的手,一下运动得更快了,揉面、扯团、摊平、加猪肉粒、搓圆、压成扁圆,于平锅中初煎成形,最后放进壁炉中炙烤。烤熟的锅盔金黄如盘,散发着别有的面粉香和猪肉香,引来一双双翘盼的眼神和一只只急不可耐的糙手,锅盔滚烫而热烈,在一只只糙手中不断翻滚,就像一只只飞跑的风火轮,不听话地试图灼伤那些想要抓住它们的手,数个回合的翻来覆去,一只只飞跑的锅盔终于被捉得牢实,在舌尖上稍作停留,就被囫囵一下吞进了胃里。
填饱了胃,这些担夫会调侃:“不是说饼大直径二尺外,怎么两口就咬没了?”
老师傅也不含糊:“白送你二尺的饼,你敢要吗,不撑死才怪!”
大伙哈哈一乐。
马队和担夫渐成过去。到了我们的儿时,那飘得老远的锅盔香一直蛊惑着背着小书包的我们,但大多时候我们就只围着锅盔摊看热闹,看着一只只香喷喷的锅盔飞跑进别人嘴里,“小不点”的我们不断流口水。口水在梦里流了几十年,终于有一天,我路过儿时的乡场,不由得又停了下来。
学校还在那儿,但教室变成了教学楼;老街也在那儿,但宽敞整洁了不少。小镇变洋盘了,转角处的锅盔摊也还在,但打锅盔的中年师傅变成了一个年轻女子,一问,正是中年师傅的女儿。
那天,中年师傅的女儿把一个刚出炉的锅盔塞在了我手上,滚烫的锅盔在我两手间飞快地腾挪,让我忽然产生了一种幻觉,手上的锅盔似乎像旋转的风火轮一样飞跑了起来。这锅盔跑到了一千多年前,当年它可能还没有锅盔这个名字,只是作为一种“饼”从北方引了进来,这种“饼”被我们在外行军打仗的祖先看上了,为了减少埋锅做饭的麻烦,方便士兵们直接食用,军队中渐渐开始盛行这种既像锅盖又像头盔的锅盔。传到家乡小镇这个地方,因为锅盔味道确实好,被后人冠以“满口香”的美名。
食品要变成美食,历经上千年而不衰,一定会经历无数人的传承和创新。从简简单单一张饼,再到一层叠一层的锅盔,有无数手艺人奉献出辛劳和智慧,成就了今天满口香锅盔传世的美名。马队和担夫已随时光而去,学校和街道在与时俱兴,作为地方美食的满口香锅盔,有老师傅、中年师傅和女儿一辈手艺人和“守”艺人的不断传承坚守,注定会继续不断飞跑下去,成为每个人乡愁中浓得化不开的幸福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