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6 21:48:39
|
查看全部
叁
  诞生于数百年前的文学作品,为何当下仍受到读者喜爱,仍具有非凡的阅读价值?
  笔者以为,这与《三国演义》蕴藏的义理有关,主要体现在“仁”和“义”两个方面。
  “仁”的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者爱人”,体现在刘备等形象的塑造当中。刘备既是仁人,也是仁兄,更是仁君。仁人,体现在的卢马事件上,他未听从单福“利己妨人”的建议,说明他是仁人。仁兄,则体现在他对关羽、张飞的态度上。张飞违背刘备嘱托,因酒醉失去徐州,刘备非但无责备之语,反而宽慰张飞,真是仁至义尽,人不可及。仁君,则主要体现在爱民上,这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民谣中即可见一斑。
  刘备这种仁政思想应是罗贯中社会理想的具象化,其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价值。从仁学角度重新观照《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仍然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还要深究为什么拥刘?为什么反曹?关键就在于刘备的“仁”。老百姓需要这样的仁人来为他们谋幸福,实现其国泰民安的梦想。而曹操则相反,刘备自言曰:“吾以仁,操以暴。”仁与暴,善恶分明。这还要溯源于陈寿笔下,其刘备形象大好于曹操,因此罗贯中才在众多古代帝王中优选刘备来寄托他的仁政理想。
  “义”,主要体现在关羽等形象的塑造上。“义者宜也”,关羽形象被罗贯中塑造成义薄云天的典型而大加赞扬。鲁迅先生认为《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和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亦颇有失”,而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则大加赞赏:“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中国小说史略》)可见罗贯中和鲁迅最喜欢的人物皆为关羽。关羽的义,不仅体现在对刘备、张飞、诸葛亮、赵云等蜀国人士的关照方面,还体现在对“敌方”如曹操的体谅上。罗贯中巧妙地把历史记载中“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的事件,改编为关羽为遵守桃园结义的誓言,为保护二嫂而暂归曹营,还加上“降汉不降曹”的首要条件,这是非常高明的。而放曹又与归曹有前后的逻辑联系,关羽认为放曹符合“义”的行为。罗贯中对放曹也是赞美的,誉之为“义释曹操”,丰富并强化了其“义”的内涵。
  关羽的“义”与其“勇”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义”使其勇增值为神勇。他的义勇和性格的刚傲,相互化合,使关羽成为千古以来英雄的化身。
  仔细溯源能发现,关羽形象有一个漫长的积累、提升过程。在陈寿笔下,关羽就是一位“有国士之风”的义士,且是能敌万人的“虎臣”,还有“刚而自矜”的个性特征。到了关汉卿《单刀会》中,关羽形象有整体的提升——关羽自道“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在这种自信、自豪中,关羽的“义”具有了民族大义。关羽斩颜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被记录为:“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在正史中,关羽的英雄气概就已超过袁绍诸将,有了势不可挡的神韵,到了关汉卿笔下,更升华为“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第一折[鹊踏枝])。由“万众”到“百万军”,足足增长了一百倍。一个“轻”字,活现了关羽战众人的轻松自如,又大大地强化了其威力。罗贯中汲取了关汉卿笔下关羽形象的义、勇、刚、傲等性格元素,使他于各个方面都有提升,从而熔铸成千古义勇、“绝伦逸群”的男子汉大丈夫典范。
  关于曹操的评价,近年来出现了新倾向。在笔者为本科生开设“明清小说研究”课程时,有不少学生在开课之前表示喜欢曹操,欣赏他功成业就的一面。这说明,部分学生过分强调成功的影响,而忽略淡化了人的品性。笔者认为,相较而言,成人应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在弘扬《三国演义》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应注重持守正义与正道,弘扬其人文精神。
  当然,笔者也并非说曹操一无是处,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杰出英雄之一,确实也有过人之处。除世人在道德层面评价他“奸”之外,他还有才能层面的“雄”,不能片面论之。他的伦理观念,可从不做皇帝这一点申说。从客观方面来看,曹操固然会考虑条件不具备、担心成为众矢之的等因素,如曹操认为孙权劝其“早正大位”,是“欲使吾居炉火上”。笔者在此,拟从主观方面补充一点:曹操还是有政治底线的。他以主观理性勉力抵御皇权诱惑,直至人生终点未做篡臣,盖棺论定。毛宗岗评曰:“曹操不自为之,而使其子为之,则莽拙而操巧也。”笔者认为,在才华与治理能力方面,曹操与王莽判若云泥,二者不能简单化地归为“拙”与“巧”之别。曹丕采用禅让的方式篡汉,也不能说没有其父的影响。尽管禅让只是形式,但披上文明外衣,总比挥刀弑君好得多。汉献帝受尽委屈,最终得以善终,大概可视为历史风云中尚算文明的一例吧。
  (作者:关四平,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