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者 杨晶晶 张小芳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合作共赢的关系,使教育培养和产业需求相互契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适应性强的人才。产教融合强调学校实施与产业相关的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
近年来,甘肃省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围绕产教融合制度和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人才培养改革、重大平台载体建设等改革创新任务,走出一条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资源互补、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产教融合促进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技能甘肃”,服务甘肃省“一核三带”发展和“四强”行动,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我省多家企业与院校协同合作,实现共赢,有效推动企业、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与校方协同破解了行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技术技能人才建设与行业转型发展不适配、企业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不对等等难题,真正服务甘肃省煤炭行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耗能。”这是甘肃区域煤炭龙头企业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对产教融合方案实施后最为深刻的感受。
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与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共同牵头,构建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多方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院校在深入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调研后,了解了目前煤炭传统产业技术难题,凝练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围绕煤炭研究领域,辐射石化、有色、钢铁等领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推动煤炭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例如面向引火煤、节净型煤、高效煤粉的产业布局,学校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标控制和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技术建议,改进和优化工艺生产线,参与制定新型节净型煤企业标准,设计年产30万吨的节净型煤生产制造线,承接企业委托项目16项,院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共同体还建立“入企入园”人才资源库,根据窑街煤电有限公司、河南灵境矿山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选派符合企业需求的煤矿开采技术科研人才赴企业开展实践工作,为企业提供煤炭等领域的技术服务。并形成以窑街煤电集团、华亭煤业集团等煤炭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与此同时,产教融合为多领域合作交流提供更多可能性。2023年8月,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光彩事业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甘肃自然能研究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主办,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甘肃省新能源协会承办“一带一路”新能源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暨第三届中国光伏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峰论坛在兰州新区举办。论坛主题为“重建‘一带一路’绿色经济走廊,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旨在全方位推进新能源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强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助力甘肃、兰州、兰州新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兰州新区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大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项目“双进”,大力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把新能源作为五百亿级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持续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累计引进新材料产业项目87个,总投资600亿元;备案光伏发电项目77个,总装机容量730兆瓦,新能源新材料之谷加快形成。
值此峰会交流之际,兰州新区多位工作人员表达出对未来共同的愿景。兰州新区将继续发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区位优势和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热忱欢迎广大业内企业与新区联结合作纽带、共建双赢桥梁。兰州新区将以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的一流营商环境、一流创新生态,优质高效服务企业投资兴业,共同打造能源产业新成果,共同创造能源发展繁荣新未来。
产教融合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学生毕业后有了去向,能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学校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各项资金拨款越来越充足;地方能吸引更多投资,经济自然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多位教师对产教融合有着共同的感慨。
2022年4月,酒泉市入选甘肃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这是继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后又一重大突破。酒泉市将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以2035年将酒泉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城市为远景目标,科学编制《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方案》,提出了“2+1+N”产教融合发展思路,即夯实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两大支撑,构筑一个城市承载平台,打造多个产教融合高端品牌。
针对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实际,酒泉市瞄准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产教融合建设资金10亿元,有效助力产教融合实训硬件条件提升。酒泉市依托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市属职业教育资源,立足新能源和文旅两大特色产业,导入企业投资,引入社会资本,深化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全链条技术创新要素,全力打造酒泉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示范区。
酒泉市相继创建了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各1个。同时,依托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园区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相互嵌入,培育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1个、省市产教融合型企业12个,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人才培育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金昌市产教融合联盟在促进金昌市经济发展方面也作出积极贡献。金昌市产教融合联盟自2021年7月成立以来,紧跟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把握产业发展前沿,紧扣打造“2+4”现代化产业集群,围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打造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高地,破解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专业产业结构匹配滞后、服务创新能力不高等难题,助力金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
联盟理事会坚持主动发挥教育科研优势,以强化技术攻关、促进成果转化为导向,围绕“2+4”现代化产业集群,积极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推广,先后与金铁集团、金昌鑫盛源、甘肃元生农牧等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甘肃省膜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建藜麦资源化利用与开发协同创新基地。
联盟理事会搭建联盟云人才就业平台1个,深度对接金昌市“2+4”现代化产业集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中对接本地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的专业点数占总专业点数的比例达80%。
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在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实操教室”里,学生们正在用眼前的3D打印机打印出图纸要求的图形花纹,在教师的现场指导教学下,学生们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寻。
以兰州信息科技学院为例,多年来,该学院就以打造甘肃高校产教融合一流品牌为目标,面向数字信息、智能工业、智能建造、新经济产业等国家急需人才的领域,联合中船、中铁、中软、华为、京东等世界500强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等,为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7%以上,入职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央企、国企占46.3%,入职中泰集团、特斯拉、吉利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占20.52%,入职甘肃电投、甘肃城投、三一重工等中国500强企业占41.95%,每2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入职央企、国企,每5名学生中就有1人入职世界500强企业。
从该学院毕业的刘锦帆,毕业后入职中材科技(酒泉)风电叶片有限公司,从事风力发电新能源建设工作。十多年来,她从一名技术员、质量主管一步步成长为开发改进工程师、型号团队负责人等,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与风电叶片相关的国家难题,被誉为“西北风电的戈壁铁娘子”,先后被授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这组骄人成绩,是甘肃省多年来在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办学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新路径的成果缩影。
毕业生就业率高了,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得到了有效衔接,职业学校成了为各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与“沃土”。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曾对媒体表示。
2020年,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教育部甘肃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确立教育部倾斜支持政策7项,甘肃省重点任务33项。甘肃省又先后出台职教改革配套文件30余个,聚焦职业教育政策、人才、经费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模式和关键环节。
2023年,甘肃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职业教育人才供需、产业匹配、环境政策等持续优化,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纵向联通、政行企校四方横向融通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多年来,甘肃省多措并举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让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多元需求,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得到有效衔接。岗位供需“连心桥”的搭建让更多优质岗位直达每一个毕业生,在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更是“技能甘肃”建设的关键一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