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把刻刀划过静谧的夜幕,一把小锤敲开黎明的晨曦,他的作品独具匠心,巧夺天工,作为外事礼物漂洋过海,擦亮了淄博陶琉名城的名片,把当代国窑的品牌推向世界。
---题记
一场瑞雪过后,慕名来到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的山东省国瓷陶艺书画院王一君工作室。应参观者的请求,王一君大师在瓷盘上进行现场创作。只见他用手中的毛笔蘸上黑色颜料轻轻勾画,寥寥几笔,一只猴子的形象就在瓷盘上出现了。再换支笔,点染其他颜色,金猴持蟠桃拜寿的意境让这
只平淡无奇的白色瓷盘瞬间生动起来。
“温润如玉”是王一君给人的第一印象。飘逸的发束、朴素的外表、谦和的气质,豁达潇洒、雍容自若,这是王一
君的写照,也是他试图呈献给世人的艺术世界。
王一君是山东淄博陶琉艺术界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陶琉艺术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可贵的是,在他身上丝毫不曾感到艺术家的张扬与高冷,反而是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的随
和与从容让人如沐春风。
文化使者
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琉璃)、鲁班首席工匠、齐鲁大工匠、山东省首席技师、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等;他还是连续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山东省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民盟淄博市委会副主委、淄博市文联副主席,
众多荣誉及职务集于一人之身。
他被誉为“国礼艺术大师”,几十年来多次应邀为国家领导人创作国礼艺术作品,一件件作品向世界彰显淄博陶琉的魅力。“国礼”,代表了一个高度,也是很多艺术家的梦,而王一君曾多次应邀创作国礼艺术作品。从2003年开始,王一君创作的陶瓷作品就作为国礼,传向世界,一直持续至今。“多次创作国家主席赠送国外元首的国礼陶瓷,”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荣誉背后,是王一君38年来对陶瓷技艺的执着坚守与创新探索。“每次接到国礼陶瓷艺术的创作任务,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日夜连续加班是常态。”王一君说。尽管如此,但他创作作品从不含糊,精益求精,运用刻瓷艺术的各种刀法表现物象的形态、结构、质感等,彰显着大国工匠的气象。多年来,王一君以陶瓷艺术作品服务大国外交友好交流,多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创作了国家领导人赠外国元首的外事国礼,以工艺美术文化展现大国气象的深厚底蕴和传承创新精神,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得到广泛赞誉。他挖掘齐鲁文化要义,赋予山东陶瓷“君子比德于玉” 的内涵品质和开放包容创新意蕴,为工艺美术
文创产品和山东对外友好交流作出贡献。
他是赴韩进行中韩最高端陶瓷文化交流的唯一一位中国人,70多岁的韩国名匠现场摘下标志自己国家级名匠身份
的徽章献给王一君,称赞他“您才是真正的名匠!”
王一君工作室还担负着“山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的使命,与各国艺术家和产区广泛交流,并且每年为 “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的华裔青少年传播传统中华文化,牌子上的绶带和大红花鲜亮如新,这是他非常看重的东西。中国文化传承基地的设置就是为了向华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我们当下的文化承载、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延伸。赴韩国、菲律宾、瑞典等国家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韩国的几位国家级陶瓷名匠金世龙、徐光洙、林恒泽都纷纷邀约王一君赴韩交流陶瓷文化。2016年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办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王一君与华人华侨陶瓷书画作品展”。2016年6月中共淄川区委宣传部在台湾举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一君台北作品展”,以中华文化题材作品,宣传炎黄子孙同根一脉、两岸和平统一光明前景,现场创作《德行天下 大道光明》作品,此活动评为山东省优秀交流项目,王一君当选为山东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他一如既往带领团队筚路蓝缕坚守,践行文化自信,以创新精神奋力实现文化振兴、产业振兴,铸就了山东工艺美术陶瓷文化的时代新面
貌,擦亮了山东陶瓷品牌。
2015年12月,工作室迎来了100多个华侨的孩子们参观学习。“这些孩子都出生在国外,作为陶瓷艺术的传承人,我们有义务怎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文化史和他们的根脉在哪
儿。”王一君说。
融会贯通
王一君工作室的地上错落摆放着他的陶艺作品《萌者尽达》,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一君从《礼记·月令》中获得了灵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把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自然情怀与陶瓷语言完美结合,将事物初生时的蓬勃之气表达得淋漓尽致。作品造型独特,手法夸张,个性鲜明,极具视觉冲击力,是用现代时尚理念诠释传统经典意蕴的代表。2008年该作品获第五届中国陶瓷产品设
计大赛金奖。
王一君的作品包罗万象,题材丰富,用到的技术也不拘一格。他不像有的艺术家只擅长一个领域,而是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各种题材都信手拈来,刻瓷、彩绘、窑变釉、
陶瓷设计等领域样样精通。
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王一君努力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融
入五行之中,把对人生的感悟用陶瓷语言传递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更富有创意和境界,真正赋予瓷器“生命”,从而通
灵妙韵、富有生命力。
生活即艺术。美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王一君知识渊博,授课风趣灵活,循循善诱,待学生如亲人,从不搞满堂灌、填鸭式的呆板传授,而是以社会为课堂,以生活为教材,以大自然为载体,挖掘学生潜力,陶冶艺术情操,启迪创作灵感,总能让学生自己悟出艺术的
大美境界。
王一君说,陶瓷艺术让他明白了尊重历史、敬畏自然。
2018年2月,王一君与海外华侨华人书画陶瓷艺术展在山东省博物馆顺利举办。刻瓷盘《云梦无尽》、国画《季往一如》《登高望远》、窑变釉刻瓷盘《瑞景宜翔》等作品让华侨以及国内观众见识了陶瓷艺术的魅力。与同时进行展览的学院派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相比,他的作品不大、不复杂、颜色也不丰富,很多作品简到不能再简,一幅画只有寥寥几笔,却吸引了更多业余爱好者参观、拍照。为什么他的作品这么吸引人?大道至简,他的作品中充满的文化情怀、情调、情趣,是学院派艺术家学不来的,这也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这一切源于他多年来培养起来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王一君号归一楼主人,1969年10月生于山东淄博瓷厂的一个陶瓷世家里,父母都是陶瓷厂的工人。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陶瓷在王一君的心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小时候玩的泥巴都是陶泥,捏好后,就想办法再把它烧出来。”谈起儿时,王一君笑了笑,“把大自然赐予的材料通过心与手的塑造、浴火的涅槃,最终变成陶瓷,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从孩提时代,他就用陶泥制成各种“作品”,晾干后,悄悄的放进窑里烧制。少年时代的悟性,耳濡目染的熏陶,牵动着他的发展方向,高中毕业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便一头扎进了陶瓷艺术的海洋,也使得王一君所做的陶琉作品与其他大师有很大区别。正是因为强调和追求艺术的个性和思想,王一君的作品往往出人意料,让人眼睛一亮,心里为之一震。他对陶琉艺术的钻研,不止于书画或雕刻等单纯点技术手段,而是以匠工蕴道的理念对每一个工艺环节都细心研究。他熟悉釉料,可以自己研究材质,自己造型、手拉坯、雕塑、烧制,自画、自刻、自己上色,陶瓷制作艺术在他身上是一条完整的链条,任何环节都不缺
失。
东方艺术从根本上讲是气韵贯通型。气是东方艺术的特质。所有的文学和艺术有个大共性,就是“韵”。文学、舞蹈、音乐、陶琉都是有韵律的,有的讲求形体韵律、有的讲究色彩韵律、造型笔墨韵律,气韵生动才是中华文脉的根。“艺术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系统完整了作品才能环环相扣。有的艺术家只会刻不会画,描画上再刻,缺了亲自画这一个
环节,作品就不丰满了、不灵动了。”王一君说。
他创作的陶瓷组合作品《绿水青山》,外形如青山,施以窑变釉,烧成后的纹理与色彩若蟠青丛翠。内涵线索从《论语》“仁者乐山”延伸至新时代“两山论”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态文明前提。从共产党对民族事业的担当情怀,到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绿水青山” 科学发展重民生。在郁郁葱葱的青山背景上用刻瓷手法装饰以翠竹近景,“一枝一叶总关情”阐述为民情愫,“新竹高于旧竹枝”则寓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富于生命力
的推进高质量发展,奏响新时代日益兴盛的奋斗强音。
陶琉作品丝丝入扣,展现的是工匠精神,转换成笔墨语言,那就是一种水墨的精神。王一君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自
由转换、恣意畅游,带给我们不一般的文化享受。
做“不迎之合”
一部陶瓷史就是一种中华文明史。陶瓷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自身产品又延伸出来许多产品,比如高压注浆、喷墨印花产品,故此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多年来与陶瓷打交道,王一君对陶瓷艺术充满深厚感情,也比别人有了更多思考。
有的作品供展览,纯粹满足审美的需要,有的艺术作品是需要进入千家万户进行消费的。艺术审美与市场消费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把握?有的艺术家沉迷市场,物化艺术品,成名之
后,该怎样处理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王一君认为,艺术不能独立存在,文化与经济是相通的,也讲求小投入、大产出、高回报。艺术植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每个人的追求和观念不同,艺术品既可以高耸入云也可以清流见底,他追求的是做“不迎之合”。同样是在迎合,但是却用自我思考、自我观念去引发别人的思考。在山东省博物馆展览中,名为《为如此巨大的太湖石点个赞》的作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点赞”是时下流行的社交方式和时尚用语,王一君直接把它用在了作品中。他要表达的一方面是人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要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人们都有从众心理,需要有影响力的人去带动人们理解一些观念,这才是他看似
无意的作品名称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
王一君始终如一的在做一名耕耘者。他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厚植工匠精神、深耕山东手造文化、打造山东好品。守正创新精研技艺,充分发挥“大工匠”作用,领军山东陶瓷产业和工艺发展。热心非遗传承、荟萃人文情怀,培育工艺人才、促进行业发展,挖掘文化内涵、优化设计理念,贯通历史脉络、展现时代风貌。匠心精艺打造新时代工美艺术陶琉的技艺、学术、精神、文化新高度,以创新驱动传统工艺美术陶瓷升级,激发行业创新活力。融合创新多种工艺,发明彩釉虚喷过渡法刻瓷、刻瓷质感刀法、窑变釉结晶釉融合半
刀泥工艺、刻结晶釉融合刻瓷,等等……
王一君发表的《发展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等论文获全国优秀论文奖,《儒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等论文对山东陶瓷文化继承传统融合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刻瓷“五要素”理论,更有利于掌握理解要点精髓,推进学习、创作,开拓
提升刻瓷艺术语境。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现象,一些人特别注重原料的价格多值钱,追求器型大、颜色艳、画面满,王一君认为这是“土豪审美”。他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东西,美无处不在,
要尊重每个艺术品的存在价值。
极限挑战
“不识规矩门外汉,泥于窠臼是半残。”王一君博览群书、爱好广泛,对绘画、陶艺、刻瓷及其他艺术门类有很深的造诣和探究。他主张艺术创作应是灵魂的旋律、心性的流淌,知“同则无继”,则避开拘泥。创新性思维,必须是定位于人们的普遍的思维规律和价值大框架基础上的突破性举措。“创新”是“完善”和“发现”的过程,是继承中的
“革新”和“突破”。
王一君非常注重对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艺术创作,尤其是对于宋代文人绘画和陶瓷这一巅峰艺术的浸淫习染,极大地提高了王一君的艺术创作,使其作品氤氲着浓浓的文人气息。一杆竹、一片叶、一尾鱼、一只雀,灵动、自然,虽是一隅一物,但折射出艺术空间的清新与和谐,赋予空间以生命。王一君的艺术创作简约、雅致,无论是对作品本身还是对欣赏者,都给予充分地尊重,给思
想留有足够驰骋的空间。
多年来,王一君坚持工艺手段和造型都是自己做,不管是刻瓷、彩绘还是陶艺,一定自觉按照系统综合的原则来处理。无论是材质和釉面的搭配,造型和彩绘的结合,王一君都要在创作中体现创作者本身的“角色意识”。这种创新的思维使他的作品首次突破山东工艺美术的全国最高奖项纪录,荣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特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金奖、“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陶艺学会”优秀作品交流奖等奖项……作品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馆等重大展览,2016年设计创作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奖盘。创作的许多陶瓷作品和设计的陶瓷产品丰富了社会大众生活用瓷的
实用功能和审美新需求,起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
王一君担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评委、2018中国轻工科学技术奖评委、山东省工艺美术非遗手工艺标准制订小组副组长,他积极参与《山东省工艺美术保护办法》调研和 “山东省工艺美术技能大赛” 3个项目的标准制订。着意研究推进陶瓷工艺的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发明了彩釉虚喷刻瓷法、陶瓷注浆快速放浆新方法、窑变釉融合半刀泥刻坯工艺、结晶釉融合刻瓷工艺等等,取得了10项外观专利,还带领徒弟发明了修坯、利坯新工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尤其是总结出了刻瓷五要素原理。用于陶瓷技能培训教学更加高效便利。在传授技能的同时,王一君注重综合修为和品质德行,以身作则带领徒弟们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和参与公益活动,为工美艺术队伍建设和产业提升及工美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责任、使命、担当,王一君与他的同事们携手阔步,走在前行的路上,发掘传统底蕴,探索转化引擎,弘扬工匠精神,践行文化两创!2021年7月1日,王一君作为行业优秀领军人物代表,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
会”。
王一君的作品恢弘大气又不失细腻,深受各界喜爱,多次荣获国际和全国大奖,作品先后被中共中央党校、卢浮宫、英国珍宝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随着王一君艺术造诣的提高,全国各地热爱刻瓷艺术的人们纷纷慕名而来,拜入王一君的门下。如今,王一君有入门弟子129名,已培养出中国陶瓷大师3人,培养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12人,以及多名省工艺美术名人、
市工艺美术大师、特教老师……
“徒弟们都有工作室,工作室又能影响更多人。”王一君在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陶艺,让陶艺在全国“开花”。为教育部文旅部非遗群体培训班、山东省文旅厅和山东省英才学院非遗培训班授课,为山东省建筑大学、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山东省艺术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做工创导师、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实践性学生38000余人。培养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金牌工匠、工艺美术师57人,培养的徒弟张道勇和闫宝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培养的残疾人徒弟张海生荣获“技能兴鲁”技能大赛中荣获冠军、培养的残障徒弟刘从波获得技能大赛第二名、培养的
残障徒弟李晓东获技能大赛第三名。
带头在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设立展室、组建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国际陶艺家(淄博)交流创作基地、举办中华陶瓷大师联盟赴法国卢浮宫作品回归展......在宣传推介陶瓷文化上王一君一直在努力。王一君表示,陶瓷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要通过陶瓷这个文化载体,把它承载的文化涵义、文化故事讲给全世界听。王一君说,他是幸运的,有幸遇上许多艺术知音。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陶瓷创作中来,为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白胎烧就彩虹来,五色成窑画作开。”在妙悟中传神,在传神中肆意挥洒,用笔墨刻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这就是王一君,一
个沉醉于陶瓷艺术世界的守望者。
(闫盛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