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引导带动更多人参与公民科学
最近,南宁市70多名蘑菇爱好者参与了一个以大型真菌为调查对象的公民科学项目,对15个公园开展了110次调查。在他们调查到的375种城市蘑菇中,可食用蘑菇仅占11.2%,超过70%的蘑菇种类有毒或用途不明。
在不少人认识中,搞科研只是科学家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普通人正不断参与到科学研究当中来,业内称之为公民科学。
推动、普及公民科学,让普通公民与科学研究深化互动,效果是双向的。一方面,它为科学爱好者找到贡献自身力量的方向、途径和载体;另一方面,这为科学研究增添了人才力量、思路智慧。现在很多城市重视公民科学,其要义就在于此。
普通公民参与科学研究,成果不容小觑。在国内,目前已成长起一支由自然达人、业余爱好者、亲子家庭、在校学生等组成的公民科学群体,他们不断探寻未知的世界,拿出寻求真理的成果。比如学机械的福建小伙郭亮,他“跨界”研究河蚌并编著了《河蚌》一书,书中基本把目前能找到和能查到的中国河蚌物种都收录了,而国内这么全面记录河蚌的书,少之又少。科研无界限,普通人一样大有可为,这一点在郭亮身上得到有力体现。
普通人有科研梦想,不妨勇敢去追。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通公民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实现更快的沟通,公民科学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南宁市的蘑菇爱好者研究的是生物多样性,此外更有不同的普通人在开展“跨界之研”,他们或研究用智能手机在森林追踪盗猎和盗伐的踪迹,或深入自然为国家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收集数据,或进行“校园鸟撞”调查……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是普通群体对科研的追求和努力,如果从国家、民族的层面上看,那就是强大的公民创新力、创造力。
对于普通公民在科研上的创新力、创造力,必须报以信心与支持。国务院公布的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十四五”时期,分别实施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人群的5项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继续提高,公民科学的研究领域将会不断拓展,研究机构也会日益增多,普通人群的参与途径也将更加广泛。换句话说,提高科研水平,除了依靠科学家,也可以把目光瞄向公民科学,从公众那里获取更多的科研智慧和创造力量。
科研是一条孤独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公民科学的科研历程同样如此,做好综合奖励扶持非常重要。在上海,今年1月13日举行了“上海昆虫家谱”公民科学项目总结分享活动,不但为优秀昆虫调查团成员代表颁发公民科学家奖状及上海地区昆虫新纪录发现证书,还邀请他们讲述故事。我们乐见通过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双激励,引导带动更多普通人参与科学研究,为强国建设贡献智力、技能、经验,以及创新和创造力。(海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