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最近,好莱坞演员阿丹·坎托因阑尾癌去世,不少人因此第一次知道了阑尾癌的存在。
提起阑尾,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多余的器官”,没想到它竟然会致命。
实际上阑尾并不多余,也确实存在病变的风险。
“阑尾癌发病率很低,但误诊率高,恶性程度高的类型,预后还不太好。”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鞠海星说。
阑尾这个器官,并非“可有可无”
阿丹·坎托因阑尾癌去世的新闻出来当天,浙大邵逸夫医院病理科王翀韡医生的手机就收到二十多条信息,全都向她咨询同一个问题——“阑尾癌是个什么癌?”
作为一名病理科医生,王翀韡常常和阑尾切片打交道,“一些国家孩子出生就直接把阑尾切除。在接诊阑尾炎患者时,经常会有人说:阑尾没用。实际上,阑尾绝非是可有可无的。”
王翀韡进一步解释道——
首先,阑尾是消化系统的免疫器官,它担负着肠道免疫功能。阑尾有很多淋巴组织,参与肠道免疫功能,维持肠道免疫功能平衡性。儿童期尤为明显,当病原菌袭击时,阑尾免疫细胞可以识别杀灭致病菌,起到“守门员”作用。
其次,阑尾可以分泌消化酶,促进食物消化。阑尾上有很多分泌细胞,可以分泌大量消化酶等多种物质,促进胃肠道蠕动,为肠道蠕动提供动力——增强新陈代谢的能力,防止出现便秘,同时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维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它是肠胃蠕动的“助推器”。
再次,阑尾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相关研究发现,切除阑尾的人,大肠中的免疫细胞会明显减少,艰难梭菌感染复发的风险,比普通人增加了2.5倍。因此阑尾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帮人类降低了细菌感染风险。
“阑尾炎是最常见的疾病。除此之外,阑尾像其它肠道一样,也会发生增生性息肉、腺瘤、锯齿状病变。”王翀韡说。
浙江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鞠海星告诉记者,阑尾癌的误诊率很高,因为症状和阑尾炎相似,大多阑尾癌患者早期会误以为只是简单的阑尾炎。
阑尾癌很难发现,恶性程度高
鞠海星曾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对方来就诊时,肚子隆起,还伴随着腹痛。
“他本来体型偏胖,有啤酒肚,所以一直以为是变胖了,但没想到,肚腹越来越大,就到医院来就诊。”鞠海星记得,CT结果显示,患者的腹腔内全是黏液,病理提示阑尾黏液腺癌。
“这个类型的阑尾癌恶性程度不高,患者生存期较长。但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它对放疗、化疗都不太敏感,由于整个腹腔有弥漫性的黏液,手术也很难进行。”
鞠海星解释,作为一种恶性肿瘤,阑尾癌有多个病理类型,其中相对常见的有阑尾腺癌、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阑尾黏液性肿瘤。
不同类型的阑尾癌发展速度差异巨大。病程长的如G1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几年可能都没什么进展,但如果是G3的腺癌或黏液癌进展就比较迅速,几个月甚至几十天就形成腹腔内种植转移。
“阑尾癌早期治疗以手术为主,如果病变的范围侵犯不深,位于阑尾头部,可能做个单纯的阑尾手术就够了,但如果恶性程度比较高,分化程度较差,位于阑尾根部,已经侵犯阑尾全层,而且有脉管硫酸等不利因素,就比较棘手,需要做根治性手术。”鞠海星指出,不同类型的阑尾癌恶性程度不同,预后效果也不同,阑尾腺癌预后和一般的结肠癌差不多,如果是黏液癌,还要视其分化程度而定。分化程度较好的黏液癌,可以有不错的预后效果,大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都是不错的,如果是G3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效果就没那么理想。
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指出阑尾癌有明确的高危人群,其病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但具体不详。因为阑尾癌发病率低,起病也比较隐蔽,筛查比较困难,大多数阑尾癌患者在进行阑尾炎切除手术时才被发现。
针对这种情况,鞠海星提醒如果出现便血、排便不规律、右下腹腹痛等症状需引起警惕,“阑尾手术后一定要做病理检查,能够及早发现隐匿或潜在的阑尾肿瘤。不过因为阑尾癌发病率低,也没必要太过焦虑去做预防性阑尾切除手术。”
这些罕见肿瘤,需要被更多人关注
阑尾癌虽然发病率比较低,但还称不上罕见。
“只能说是少发肿瘤。”鞠海星说。
实际上,在众多肿瘤类型中,还有一种被定义为罕见肿瘤。
“对于罕见肿瘤的界定,国际上有不同的标准,在欧洲是指发病率低于6/100000的肿瘤,在美国是15/100000,在中国是2.5/100000。”浙江省肿瘤医院罕见病科主任方美玉说,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庞大, 按照发病率来说,大约1/5~1/4的肿瘤患者都属于罕见肿瘤患者,“所以罕见肿瘤并不罕见。”
在罕见肿瘤中,相对比较高发的包括:恶性黑色素瘤、恶性胸膜间皮瘤、上皮样肉瘤等。
“罕见肿瘤虽然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很高,致死率也比较高。”方美玉所在的罕见肿瘤门诊,每年接诊此类患者一万人次。
和普通肿瘤的治疗相比,罕见肿瘤患者其实面对很多问题:难确诊。不少患者在确诊前走了很多弯路,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因为发病率低,没有治疗指南可参考,相关的临床研究也少,治疗方案会比较落后;很多可使用的药物并未纳入医保,治疗费用高。
2023年9月份,中国罕见病目录首次扩容,20多种罕见肿瘤纳入目录,其中就包括黑色素瘤、神经母细胞瘤、肾透明细胞肉瘤等。对罕见肿瘤患者来说,这是曙光。
作为罕见肿瘤领域的专家,方美玉一直觉得这个群体的患者需要被更多人关注,“罕见肿瘤患者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我们希望未来能做到,他们的疾病能被早发现、早诊断,能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更多的药物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