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86|回复: 0

用镜头探访大山深处的美育现场

发表于 2024-1-20 08:24: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郭宏(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
  “什么是诗?”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张梓倩的启蒙下,很多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写道:“白云不是诗,飞机穿过白云留下的洞才是诗。”“花生不是诗,花生的默默无闻才是诗。”“雨不是诗,雨滴落在头顶才是诗。”这是系列纪录片《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凉山十二天》中的一天。“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诗歌的世界一旦打开,孩子们所有朴素的想法皆有了诗意。
节目截图: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在创作艺术墙绘。资料图片
  以美育促进乡村文化复兴,是当下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让身处乡村的人,以自己的视角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如何打破孩子们关于美的条条框框,去拍一棵自己喜欢的树,去画一朵自己喜欢的花,去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如何让艺术的美充盈街口巷陌,浸润村民儿童的心灵深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联合组成美育实践和美育传播团,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四川大凉山喜德县鲁基乡中坝社区,探索艺术乡建、美育乡建的新路径。
  《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凉山十二天》以探访人参加彝族传统婚礼为开篇,结尾是探访人、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和村民共庆彝族新年,整体拍摄时间为12天,同步记录、传播、报道了美育助力中坝社区的美丽乡村建设。节目先是通过大型5G融媒体直播,而后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美育现场实地拍摄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截至2024年1月9日,该节目在央视频等平台官方账号总阅读观看量超2600万次,话题“孩子们的诗有多美”“大凉山男孩和他的诗”两次登上热搜榜。
  这部纪录片为何如此受关注?首先,它没有沿用纪录片惯有的叙事风格,用密实的故事、精巧的结构、规整的旁白串起主线,而是经导演组的策划和推动,探访人对美育助力乡建主题和相关事件进行主观参与和干预。节目的推进更像是一场即时直播、纪实访谈,以更原始、更质朴的方式提升内容的真实性、亲和力、可信度。在节目中,探访人像是一个引导观众游览参观的导游,在与村民和央美师生“家长里短”的聊天互动中,有时甚至是“碎碎念”中,生动呈现艺术乡建的方法和效果,观众如同置身于美育现场,屏内和屏外的时空距离被拉近。
  开展乡村美育的一个难点,是如何让曲高和寡的“美”接地气、有人气,这也是节目组尝试解决的问题。节目从田野调查出发,了解村里发展实际,与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团队就地取材,力求激活当地现有资源。比如,“彝绣文创设计”项目邀请世界技能大赛服装项目冠军组和非遗传承人一起融合创新,共同探索当地彝绣“国潮”文创之路;“儿童诗歌创作”项目根据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征,以乡土美育教学法,激发该村文瀚小学的20多名学生的诗歌创作潜能;“田野音乐课”项目中,彝族歌手莫西子诗带着孩子们一起爬山,一起写歌词,并在吉他的伴奏下即兴演唱;为形成中坝文旅新热点,“艺术中心改造”项目重新规划设计彝绣工坊、图书馆、影音中心等功能区,展开艺术墙绘等。
  其实,乡村本身就是一个美的集合体,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生态宜人的自然景观,乡村从来不缺乏美的素材。无论是青山远黛、袅袅炊烟,还是潺潺溪水、声声蝉鸣,乡野间的一切,都是乡村美育的源头活水。而开展美育的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凉山十二天》或许就是帮村民擦亮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的眼睛,敞开亲近艺术、品味诗意的心灵世界。
  在纪录片中,经过张老师几天的启发,孩子们已经从认识“什么是诗”到开始学习“如何写诗”,试着把日常的见闻感受写进诗里。一天,张老师让孩子们用“如果我是男孩/女孩”写首诗,其中一个女孩这样写,令张老师和摄制组动容,“如果我是男生/拥有爸爸那样的力气/帮助妈妈/做妈妈做不了的事/还能像诸葛孔明一样聪明……”
  《光明日报》(2024年01月20日 09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