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9|回复: 0

烟台加速向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跃升

发表于 2024-1-25 07:33: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大众日报   

  时序更替,岁物丰成。飞跃山海,俯瞰烟台大地,万物正蛰伏于寒冬,为春天的到来积蓄蓬勃力量。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烟台成为山东省第3个万亿级城市。这是烟台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万亿之城”是数字,更是标志;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推动裕龙岛炼化、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全面投产,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烟台机场二期开通运营,支持烟台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支持烟台建设丁字湾国际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区……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时,省政府工作报告赋予烟台多项重点任务。
  一项项工作部署,是烟台必须扛牢的责任和使命。一次次支持赋能,是烟台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跻身“万亿之城”的烟台,将锚定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抢抓机遇、奋力拼搏,为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贡献烟台力量。
  
  
优化结构稳增长
综合实力上台阶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城市的烟台,坚决扛起经济大市责任,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机制,打出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量质齐升,烟台昂首挺进万亿级城市行列。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9亿元,增长6.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有活力,发展才有底气。2023年,烟台市以企业内涵式倍增为导向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肉鸡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九大制造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全省首个海洋高新区获批建设,全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船交付首航,全国首个三产融合综合体“耕海1号”建成运营,国家级海洋牧场达到20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74家,组建上市公司创新联盟,股权融资总额居全省首位;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9亿吨、463万标箱;金沙滩、朝阳街分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八仙过海旅游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成功举办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等会展100多场,烟台市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2024年,烟台市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重点做强优势产业顶梁柱,实施六大千亿级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其中,绿色石化产业方面,促进6个化工园区协同发展,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全面投产,万华乙烯二期建成中交,突破发展莱州银海化工园区。有色及贵金属产业方面,推进4座矿山复工复产,打造“金色云”黄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20万吨高端轻量化铝材项目,支持恒邦冶炼尽快达到千亿级产业规模。汽车产业方面,上汽通用东岳基地纯电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奥特能超级工厂完成建设,潍柴(烟台)新能源动力产业园一期投产。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加快建设艾睿光电红外热成像、金宝5G铜箔项目,推动光电传感产业园等投产,打造“新三样”电子材料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推进金正环保、恒辉节能等智能制造项目,开工建设金鹏矿山智能装备产业园,推动奥朗机械液压、中孚制冷科技等项目投产。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推进莱阳食品工业园扩区,实施春雪健康智慧工厂等项目,发展海洋功能食品、特医食品,擦亮“中国食品名城”名片。

厚植生态底色
绿色低碳先行

  烟台作为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中期评估位列全国第三,再次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协和山东省政府在烟台成功举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作为“东道主”的烟台,积极主动融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蓝海;国内首个900兆瓦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暖工程投入运营……2023年,烟台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全方位深层次的绿色变革正在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清洁能源规模加快壮大。海阳核电二期4号机组开工、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开工,三峡牟平、华能半岛北龙口海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325万千瓦、居全省首位。“双碳”载体建设取得实效。招远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验收,4个区市、14家企业入选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长岛国际零碳岛规划研究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发布。
  过去一年,烟台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建成全国首个投运的城市级虚拟电厂,莱州、海阳入选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县,龙口开发区、招远开发区、烟台化工产业园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莱山生态环保产业园入选省级特色园区,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9家。全国首个900兆瓦跨区域核能供暖工程投运,核能零碳供暖面积达到1250万平方米。新增工业余热供暖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800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80%以上,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达到99%,实施造林3800多亩。莱山获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昆嵛山在全国首批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南北长山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获评国家首批和美海岛。八角湾、庙岛诸湾获评国家级美丽海湾,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烟台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赋予烟台新的定位。烟台将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血脉,向阳而生、向绿而行,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为全面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烟台重点打造“一区四城”发展格局。其中,丁字湾国际绿色低碳开放合作区,依托丰富的清洁能源和596平方公里腹地,探索实践“源网荷储”一体化,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打造山东绿电生产样板区、国家零碳产业示范区。世界级绿色石化城,推动裕龙石化产业园、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三大千亿级园区互联互通、共赢发展,打造黄渤海南岸高端低碳石化产业基地。中国海工装备名城,在蓬莱布局19平方公里海工研发总装、配套、物流产业园,打造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中心。百万辆汽车产业城,推动整车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联动发展,打造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双引擎”。国际生命科学城,主攻医用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重点领域,推动生命科学产业加快发展,挺起烟台向更高目标迈进的产业脊梁。

壮大新兴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就像经济的“脊梁”,一旦挺起来,发展的“腰杆子”就能硬起来。在各项产业中,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等特点,是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动力。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围绕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等领域,实施20项左右前沿技术攻关,推动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壮大,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撬动未来产业拔节起势。这对烟台来说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过去一年,烟台“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6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10个百分点以上。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优秀等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6个事项获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0家左右,31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睿创微纳8微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模组、中集来福士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入选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累计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30多项,新药创制省实验室完成3个一类新药成果转化,万华全球研发中心二期投用。
  2024年,烟台将开辟产业制胜新赛道。聚焦重大技术突破和前沿成果应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全面投用蓝色药谷生命岛,启动自主知识产权医用电子加速器建设,建成细胞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国药医药、IVD、东海生命科学产业园建设,落地生产石药百克一类新药“津立泰”,推动荣昌生物新药产业化项目投产。航空航天产业方面,加密东方航天港发射频次,投用国内首艘海上发射工程船,推进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研制应用,构建从火箭发射到卫星信息的全链生态,争创中国海上商业航天发射母港。清洁能源产业方面,推动华能半岛北牟平海上风电场、中广核招远海上光伏并网发电,投产西港区、龙口港三大LNG项目,加快力华储能基地、龙口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超前布局生命科学、深海空天、新一代核电、人工智能、新型电子材料、人形机器人等六大未来产业,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功能布局合理、承载能力强的产业发展平台和创新生态,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烟台市还将建立生机盎然的创新生态,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强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八角湾新城等科创载体,投用2个省实验室和北大万华联合研究中心,争创国家微纳制造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0家。实施20项以上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争取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以上。开展科技领军企业量质提升行动,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0家,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65家。

增进民生福祉
让幸福烟台更具质感

  现如今,考量一座城市的发展能级,已不仅仅局限于产业、投资等层面,更要关注民生、环境等彰显城市“软实力”的要素。
  过去一年,烟台市新增城镇就业1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34 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烟台是一座充满温情的城市。2023年,该市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增进福祉,群众生活得到新改善。其中,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多病同防同治,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生命健康;投用疾控中心4个,提标改造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350个示范村卫生室。社会保障方面,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3.7万个;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和7.4%;职工医保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提高5 个百分点;发放救助保障资金14.5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1 万人;新增托位5850个、养老床位3150张;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7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2万户;集中解决了330 多个小区房屋产权“办证难”问题,惠及8.4万户群众。教育方面,新改扩建中小学33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 95%;烟台大学八角湾校区建成投用,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市;文体事业繁荣发展,举办国际海岸生活节、黄渤海音乐节等品牌节会100多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万多场;举办各类体育赛事3000多场,烟台体育健儿在杭州亚运会上获得奖牌总数全省第一。
  烟台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幸福生活更有质感。2024年,该市将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同时,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万个以上。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亿元以上,帮扶2万失业人员再就业。
  烟台市还将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社会保险精准扩面,职工医保普通门诊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在职、退休职工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2300元分别提高到5000元、6000元。抓实“一老一小”服务,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新增托位5000个,投用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三期,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保障。完成45个回迁安置项目,交付保交楼房屋5000套以上,让群众早日搬入新居。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2000名以上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为1500名以上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持续打造公益慈善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