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9|回复: 0

用好大课间 告别“小胖墩”

发表于 2024-1-26 16:21: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用好大课间 告别“小胖墩”

1月24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场“委员通道”,省政协委员李靖茂呼吁,要用好体育大课间,让它成为孩子强健体魄的舞台,让孩子不做“小胖墩”“小眼镜”。

前段时间,“脆皮大学生”和“课间10分钟”接连引发热议。仔细想想,不难建立这样的联系:“课间10分钟”若是困在教室里,体育锻炼不能“从娃娃抓起”,“小胖墩”“小眼镜”就可能越来越多。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将近每5个中小学生就有1个“小胖墩”,这绝非小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户外锻炼的不足。

体育和智育都是教育,不该有所偏废。比如,体育大课间不仅有利于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症”,还能“文明其精神”,促进同龄人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学会包容理解、解决问题,在集体生活中形成凝聚力。早在200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发文要求,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统一安排25到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遗憾的是,受“唯分数论”等观念影响,一些学校执行不够彻底,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用好体育大课间,本身也需要“做体检”。前不久,深圳对中小学体育工作作出刚性规定,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一大亮点,便是建立健全市、区两级体育课专项督导制度。李靖茂委员此番也建议,教育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落到实处,她同时还提出,各中小学要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细化量化任务目标。换言之,不仅要解决“有没有”,更要追求“好不好”,这也是一门技术活。

体育不是可以随意挤占的“副科”,大课间也不应“大而无当”。现实中,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体育课和体育大课间,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内容一成不变,重复的课间操让孩子们兴趣索然;有的只是体育老师唱“独角戏”,整体规划不足、未能形成合力;有的测评太多、锻炼强度过大,步入了矫枉过正的怪圈。因此,除了必要的外部督导,在大方向上纠偏,学校还应多一些自我审视,在细节上校准。

在笔者看来,大课间与其说是一项制度安排,不如说是一种氛围和文化。近年来,广东鼓励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特色,一些学校也作出积极探索:广州市荔湾区林凤娥小学创编了十余套篮球自编操,每个教室外都有一个架子,摆放着写有学生名字的篮球;东莞南城阳光第六小学积极创设体育社团,推出多样化锻炼项目,主打一个“总有一款适合你”。考虑到部分学校场地有限,也不妨结合自身条件,灵活开展跳绳、踢毽子等活动,让小空间也能容纳多彩课间。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教育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体育大课间之大,不在于时长和规模,而在于做好“张弛有度”这篇大文章,让孩子们充分享受体育魅力、尽情释放天性。(高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