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36”提升模式,农民工成了文化人
蒲德贵 文
“农民工在岗上读技校、上大学,在煤矿不再是一件稀罕事了。”如今,工作在重庆能源集团石壕煤矿的800多名农民工,他们不仅享受到了岗位学技能的优厚待遇,还拥有免费读书的机会,企业实施的“336”文化提升人才模式,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提供了“续航”保障。
三校联动,农民工终身学习有平台【小标】
2003年以来,该矿招收了第一批农民工到如今的14批。一批又批农民工的到来,低素质的“体力型”劳动力结构,导致一线班组技工人才短缺。
如何落实农民工尽快成为熟练工?如何解决他们尽快掌握安全技能?该矿把农民工的技能培养对接到“班组学校”中,以“三校”联动,开展了“岗位读书成才”主题活动,让每一位农民工享受到了到煤矿就业不仅能挣钱,还能进学校读书学技术。
每月12日、15日、星期四,是班组长学校、班组学校、员工学校的“读书日”。走进课堂的农民工,尽管他们有的仅有小学文化,负责职业技能教育的肖强,并没有因为他们素质差、底子薄而放弃,特地为他们找来有经验的师傅当“陪读”老师,当经验传授导师,采取“一对一”、“手把手”训练。
5年后,“三校”联动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培养了农民工学技术兴趣,320名农民工从班组学校走进“校企联办技校”接受两年制中等专业教育,其中,148名已经毕业。
三型培养,助推农民工岗位当能人【小标】
把农民工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把优秀农民工培养成班组长型人才,把农民工骨干培养成企业管理型人才。2005年,该矿提出“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列入到矿、科队、班组“三级”人才管理库中,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实行跟踪管理。
有了“三型”人才培训模式实施,叶慈雄、曾凡超、刘顺兵等800多名农民工从中看到了希望,走进“校企联办技校”的他们更是如鱼得水,学习技术来一点不含糊。
采煤621队农民工张维波,为了弄懂自动化、智能化电气原理图,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对微电子技术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利用工余3年时间,完成了高等数学的自学,成为了农民工学技术的辅导老师,带动了身边的工友一起学技术,
“技术学习是学无止尽的,煤矿运用的新技术每天都在更新,不学无术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农民工张维波说,我学技术,我有才,安全才是我的每一天幸福。
六校助阵,农民工上大学圆读书梦【小标】
有了“班组学校”,有了“校企联办技校”进班组,该矿对农民工的培养不只落脚到普通人才培养上,与重庆大学、工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联动,以委培、函授、远程教育等,把优秀农民工送进高校,进修管理能力。
李攀武、张维波、陈平等农民工以优秀的业绩实现了在岗读大学,他们不仅拿着工资读书,还享受学费和助学金的补助,解决了在岗读书的后顾之忧。许多农民工都有一个同感,在岗读书学技术,每月还可以获得45~500元的学习工资。
“我能在岗位上走进大学课堂,要学的东西远不止课本上的。”农民工李攀武说,企业给机会、给时间、给费用,送我们去上大学,在煤矿当农民工就是快乐。
据了解,5年来,该矿利用班组学校、“校企联办技校”和6所大专院校,培养出中等专业学生148名,大专以上学历50名,还有200多名正在接受2~4年的技工学历教育,100多名农民工成长为班组长,解决了煤矿一线班组人才短缺的现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