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1|回复: 0

看到新零工的未来

发表于 2024-1-28 10:28: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阅读提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
  光明网评论员: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几个政策关键点值得关注。一个是在规划上强调触达率,要求各地要结合“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在用工集中的地方建设专业性零工市场,在用工分散的地方灵活设立服务站点;一个是强调数据化,招聘、引导、培训信息都要成为动态、开放的信息流,动态把握灵活就业供求趋势。
  文件是应时而生,“时”是指今天就业的结构性压力;也是应势而生,“势”是指灵活就业群体的扩大和新零工的兴起。今天的零工和早年“建筑周边行业”的观感已然不同:创意产业中的短期项目需要“设计零工”,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业态需要“技术零工”,旺季的文旅行业需要“零工导游”,影楼业务增多时需要“修片零工”。社交媒体运营、线上教育培训师、自由撰稿人和翻译、网络直播主播,都可以纳入零工的范畴。可以明显看到,零工创造了一个弹性就业空间,可救济短期失业群体、可接纳灵活就业群体,也为年轻人潜在提供了“换种活法”的可能。
  截至2021年年底,国内灵活就业人员已达到2亿人。也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一线城市的灵活用工占比已达到25.6%。很难有准确数字描摹出这个数字里面,有多少家政服务、建筑维修等“传统”零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就业者,但从近期各地层出不穷的零工市场建设信息看,新零工正在形成趋势,甚或将来还会改变年轻人对何谓“工作”的理解——那种对工作需有固定场所、固定组织、长期规划的定义。政策制定者的下一步,应基于零工的新画像跟进权益保障,提供基于各种保护机制基础上的发展预期。
  一般认为,保护零工从业者主要是指完善社保体系,如同对外卖小哥、快递员社保体系的覆盖。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基础工程,但仅仅如此,对新零工的群体特征而言肯定不够。在此基础上,还应考虑三重保障:
  首先是建立调解和仲裁机制,当零工从业者与雇主之间发生纠纷时,需要有有效的调解和仲裁机制来解决。民政部门可以设立相关的调解委员会或仲裁机构,为双方提供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第二是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雇主或从业者,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建立黑名单的威慑性,以在每一个微观个案中保护零工权益。此外,基于新零工的人群特征,还可考虑推动行业工会建设,鼓励零工行业内的企业或从业者成立自律组织或工会,通过自我管理和集体谈判来维护从业者的权益。
  新零工的兴起,和当下的经济阶段与结构有关,其实也暗合其他一些社会趋势,比如数字时代的去工厂化、去办公室化的生活,可见的未来肯定会继续扩容,并产生一些前所未见的工作景观。政策制定者需要做的,是发挥出政策对未成形市场的牵引力,让弹性的工作也是安全的工作、体面的工作,保护好一个既可兜底、又可通向多种可能的灵活就业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