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天收费10000元?支教生意污染的是教育纯洁
公益支教成了一门生意?近日,一条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据报道,现在市场不少“旅游支教”的项目,行程基本为7天,有的报名费就高达上万元。此类“旅游支教”已有了成熟的产业链,支教地点都设在热门度假地区,游玩体验时间比教学时间都长,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社出团通知格式如出一辙。
放假期间,城市中学生参与公益支教活动本是一件好事,既可以丰富阅历,参与社会实践,也能拓宽相对落后地区孩子们的视野。然而,近年来,一些个人和机构将支教项目做成了生意。组织方名为义工组织,本质是商业化公司;宣称能够为参与者申请国内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含金量却模糊不清。有的项目更是和支教内容八竿子打不着,纯粹成了旅游项目,支教不过是个幌子。
虽然自身资质和支教细节不透明,但销售人员倒是把活动夸得天花乱坠。利用家长想要给孩子增添履历的心理,又是官方证书认证,又是公益时长证明,种种提升软实力、拉高综合成绩等语焉不详的说辞,往往让家长信以为真。花两三天、给当地小朋友上几节课,就有助于未来的大学申请?这些机构的项目能够通过大学的审查认定?实际上,如此短期的项目对背景提升效果甚微,甚至可能因“作秀”而起到反效果。
支教活动不是利益交换的工具,拿这种方式赚钱,欺骗家长和孩子,污染的是教育纯洁。支教者基本没有教学经验,对当地的孩子情况和特点也不了解,难以提供有效的帮助。支教的中学生走马观花,机构狠捞一笔,最后弄一个不知真假的证明有什么意义?对被支教的孩子和地方无疑是一种情感欺骗和伤害,破坏支教服务的口碑,更容易让支教者养成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作风习惯。
近年来,拿支教做文章、立人设、赚快钱的不在少数,这些支教机构也并不像宣传的那么踏实本分。支教本有公益属性,支教生意抹黑的是支教的整体形象。组织者应该守好底线,别掉进钱眼里;家长和孩子也应认识到,注了水的简历,再多也无济于事,这种“镀金”方式对孩子有害无利。
支教传递的是温度和爱心,干干净净的支教活动不容铜臭玷污。(实习记者 孟雅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