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9|回复: 0

上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堂课

发表于 2024-1-30 14:06: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上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堂课

随着秋季学期期末的到来,各地学生陆续迎来“散学礼”。某地一小学的仪式颇接地气,孩子们共收到1600斤的“年终奖”——300斤白萝卜、250斤蕉芋、150斤大米、100斤芹菜、100斤厚叶菜等。据了解,该校有一个“耕读园”,这些奖品都是孩子们利用劳动课或课余时间,在园子里种下的。

这份“年终奖”沉甸甸。在扛着甘蔗、背着芹菜、抱着萝卜走出校园时,那些笑容洋溢的小脸上,不仅有“被肯定”“获奖励”的自豪,还有丰收的喜悦以及“劳有所得”的快乐。泛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真实记录着孩子们几个月的劳动体验。翻地、整地、种植、浇水……实实在在的参与,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到何为自然的奇妙、劳动的艰辛,这比单纯课堂上的讲授要有说服力得多。而期末的实物奖励也是一种生动的正向反馈,潜移默化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便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涵养出对劳动的朴素尊重。

毋庸讳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孩子的确离劳动“有些远”。有的是家长存在认知误区,担心孩子干活耽误学习,别说下地种菜,哪怕是日常家务,都不让孩子伸手;有的是“想劳动没条件”,不少城市家庭与土地亲密接触的机会少,久而久之孩子减弱了对劳动的直观感知。而且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渗入,不少孩子钻进虚拟世界甚至沉迷,没有了参与劳动的兴趣。如果说,“五谷不分”是表象般的笑话,那么“四体不勤”则不得不引起足够关注。让劳动充实孩子们的生活,成为不少关注教育人士的共同呼声。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这些年,有关部门大力号召、积极引导,各地纷纷研究出台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类指导手册等,各项要求不断细化清晰,从体制机制层面增强了劳动在校园中的“存在感”。不少学校也开动脑筋,将劳动嵌入教育之中,探索出五花八门的互动形式,比如奖励“五花肉”“一头小猪”“几条鱼”等,孩子在满满的获得感中拓展了认知,每每都能赢得社会聚焦点赞。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热爱劳动的种子,我们可以做得还有很多。学校也好,家庭也罢,不妨客观研判自身情况,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条件,为孩子创造沾染露水、踩上泥土的机会。

“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在劳动实践中,在躬身耕耘时,孩子们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将认识一个更好的自己,成长得更加茁壮、健康。(田闻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