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编辑部 经典品评
虚实结合,文章才美
——三层美的综合运用
文 | 梁衡
文章的三层美,就是形境、情境、理境三个境界。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虚实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想像有一座塔。
塔的第一层是基础,是实的,描述的美感,能够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人的眼睛,又感染到耳鼻舌声。我们在文章中能看到景物、人事等有形的东西,常说“如在眼前”。
塔的第二层是虚的,抒情的美感,是指人的心情和情绪的表达,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我们常说的借事、借景来抒情,让读者用心来体验。情是虚的,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只能用心体验。
第三层也就是塔的塔尖,即哲理的美,是在前两层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启发读者用头脑思考问题,来说出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是写应用文,比如一个简单的报告,发一个通知,打一张借条,等等,就不必要讲究美了,说到哪儿算哪儿。但如果是写文章,那就要必须写出一个美来才肯罢休。我把它归纳为:
实则虚说,虚则实说,
层层递进,虚实结合。
我们先来讲实则虚说。你写完人和事这些实际的东西后,要上升到情或者理这种虚的东西。我们在创作写景和叙事的文章的时候,如果最后能够发出一种感慨,或者得出一个理性的结论,这样的文章就由实到虚、有实有虚,就比较好看了。
举一个例子,《把栏杆拍遍》本来是一篇人物散文,写宋代词人辛弃疾。但是在叙述了主人公不平的遭遇后,作者接着有一大段的感情抒发,这就是由实转虚、由事到情的转变。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大家可以想一下,这篇文章如果没有最后这一段的情的抒发和理的升华,文章要黯淡多少,这就是实则虚说作用。
下面再倒过来,虚则实说。你想要说一个理,就一定要拿一个事作为例子。比如我有一篇《人人皆可为国王》,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要过分自卑。文章中,我在说理前先举了一些事例。
一次去爬山,在山脚下一位年轻人用草编成蚂蚱、小鹿之类的小动物,插满一担,惹得小孩子和家长围成几层厚厚的圆圈,很有拥兵自重的威风。等到登上半山时,又见许多人挤在一起围观,一个老者在玩三节棍,两手各持一节细棍,将那第三节不停地上下翻挑,做出各种花样,人们越是喝彩他越是得意。在这个山坡上临时组建的三节棍小王国里,他就是国王。
这是举了编蚂蚱的年轻人和玩三节棍的老人的具体例子。下面就说到虚了,上升到理。
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抒情也是一样的。美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即情语。意思是说,我们平常看到的四季变化,天阴了、天晴了,都会触发人们内心的一种感情。感情是无形的,属于虚的范畴,写作的时候必须找到一个实景使之有所寄托。
总结一下,形境、情境、理境三个层次的美要综合使用,文章才有纵深,才有容量,才能像一座山有起有伏,像一桌子菜有荤有素,才能被读者喜爱。这三个层次一定是以描写叙述为基础的,逐渐地由实到虚,由下到上。
所以在练习写作的时候,要先练习第一层,描写和叙述过关以后再抒情说理,从实到虚,最后才能做到虚实结合,运用自如,不必心急。
当然,也不可一味追求三个层次的美,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达到三个层次的美。有时只有描述之美也可以很耐读,但是要注意,如果倒过来,你只用情或者理这一个层次来作文,一般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还是要在描写、叙述的基础上来抒情和说理。
(节选自《梁衡的21堂作文课》第十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