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农村过年的记忆 刘永军            我是个70后,童年的时光在农村度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还不富裕,小时候,最盼的是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放鞭炮、吃好吃的,对于年的影像是那般清晰……
   一到腊月村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忙碌起来。“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伴随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儿歌,年味儿渐浓,也开始有了过年的味道。
   记忆中,农村人过年的标志就是杀年猪,临近年关,杀猪宰羊是过年的重头戏,谁家杀年猪了,大清早,人们都会过来看热闹,猪那撕心裂肺的叫声,杀猪师傅熟练的动作,那一块块儿新鲜的猪肉,给新年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杀猪吃肉过新年,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而我最喜欢的是贴年画,撕下旧的,贴上新的,才感觉新的一年真的到来了。那时候的年画,是我和母亲一块从乡里腊月二十六的最后一个年集上买的,那时候的杨柳青年画最有名,卖的最火爆,人们都喜欢买杨柳青年画,有连年有余、刘海戏金蟾、蟠桃献寿、三羊开泰、五子夺莲……
   那时候,我首先最盼望的是除夕夜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虽然家里只有一部黑白电视机,却陪我聆听新年的钟声,让我的心里盛满新年的希望,直到春晚那首《难忘今宵》歌曲结束,我才依依不舍的离开电视入睡。
   其次就是盼望的是大年初一去拜年。等不及天亮,我早早起来穿上新衣,跟随着拜年的队伍,走东家串西家,踏着淋漓一地的炮屑,嗅着弥漫满村的炮香,雄赳赳气昂昂地去给长辈们拜年“爷爷、奶奶,过年好”“大伯、大婶,新年好”,然后再认认真真地跪在地上磕个响头。长辈们一边回答着“好、好,过年好”,一边抓起桌子上的花花绿绿的糖果把小孩儿们兜里撑得满满的。拜完年后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数着“战果”,收获多多,欣喜满满。
   要说最热闹的,就是村里自发组织的“闹年锣鼓”,过年前后,大队门前那些爱好敲锣打鼓的村民们聚在一块,你敲锣我打鼓,来制造节日的气氛,一听这锣鼓声,就知道年关将近,农村人喜欢用“闹年锣鼓”的形式迎接新年,几拨锣鼓响彻整个村庄,大家轮流上场,相互切磋技艺,你一套,我一套,不是比赛,胜似比赛。或两套、三套锣鼓一起,由一位老鼓手领头,共同敲打一个曲目,那才叫气势磅礴……这应该是村里“闹年锣鼓”的高潮。精彩的表演,欢快的鼓点,不时迎来围观村民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也有一些村民们踩着鼓点扭起了秧歌来,“过年”图的就是个热闹,“闹年锣鼓”从大年三十那天下午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
   男孩子则热衷于放炮、捡炮,那时候,农村人过年的鞭炮都是从乡里腊月二十六的最后一个年集上买的,不是现在的红皮电光炮,而是农村的鞭炮厂自己用牛皮纸卷制的,我最怕那些单个儿的大炮,炮芯又短又疾,声音震天响,每每听见心提到嗓子眼儿又落回肚子里。小年要放炮,大年三十晚上也要放炮,初一早上要放炮,初五要放炮、元宵节还要放鞭炮……至此,年才算过 完。
   “爆竹声声声除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年里年外,炮声不断,年的味道在这噼里啪啦的炮声中越发浓郁,裹着爆竹之声,嗅着爆竹之香,再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围着一簇红红通通的火堆,那可真是红红火火迎新年、欢欢喜喜过大年。
    现如今,广大市民积极响应环保要求,不在禁止燃放区域销售、购买和燃放烟花爆竹,采用喜庆音乐等安全、环保、低碳的方式来欢度佳节,再也找不到农村过年放鞭炮的习俗欢度新春佳节氛围了。 (作者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辛安矿)
   手机:  15075014933 (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