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5|回复: 6

关于春节的那些事

发表于 2024-2-4 14:48: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出版日期:2024-02-04   A03版●星期天三版   山西工人报  

行至岁末,兔年已经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越来越浓。本版将聚焦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有关春节那些事,让更多读者了解并传承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4:49:04 | 查看全部
我国最早的春联
出版日期:2024-02-04   A03版●星期天三版   山西工人报  

春联是国人每逢春节时在门上张贴的对联,因为在春节张贴,顾名思义为春联。

据说,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书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表达的意思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这里的 “嘉”和 “佳”都表示美好,“长”和“常”都表示时间长久。

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

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写,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据《科普时报》1·19顾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4:49:16 | 查看全部
春节起源于什么朝代
出版日期:2024-02-04   A03版●星期天三版   山西工人报  



根据可查的记载,“春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殷商时期。那个时候年头岁尾都会有官方的祭神祭祖活动。到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春节的历史其实非常久远,是我国古老而又隆重的节日。在尧舜的时候称为 “载”,夏代称为 “岁”,商代称为“祀”,周代称为 “年”。周代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当然其中有一些皇帝改过名字,比如唐玄宗时期曾经称为“载”。我们现在所说的过年的时间是汉武帝时确立正月为岁首,即正月初一为新年。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又称为 “元日”,又因为这一日终于旦,所以称为“元旦”。当然,这和我们现在的元旦不是同一个概念。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家庭文摘报》1·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4:49:33 | 查看全部
农历十二月为何叫腊月
出版日期:2024-02-04   A03版●星期天三版   山西工人报  

随着腊月的到来,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叫腊月?有何习俗?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介绍,我国农历的十二个月都有各自的雅称,充满诗情画意。其中,农历十二月俗称为岁尾,有腊月、冰月、梅月、严月、丑月、大吕、季冬、末冬等雅称。

在我国远古时代,“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周时期,人们每年依照时令举行春、夏、秋、冬四次祭礼,祭祀百神和祖先,其中尤以岁末冬祭规模最大,也最隆重,人们将冬祭百神称为“蜡祭”,将岁末以猎获的野兽作为牺牲祭祀祖先称为 “腊祭”。后来蜡祭、腊祭合一,人们统称腊祭。腊祭相当于后来中国人的大年。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但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汉代以冬至作为确定腊日的时间基点,选定冬至后的一个戌日为腊日。自南北朝开始,腊月初八成了固定的祭日——腊日,俗称腊八节。

(据《陕西科技报》1·17周润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4:50:01 | 查看全部
那些年的春运路
出版日期:2024-02-04   A03版●星期天三版   山西工人报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是1954年。坐上绿皮车,慢慢颠回家,是春运最初的模样,当时的春运客流量约2000多万人次。如今70年过去,蓦然回首,沧桑巨变。(据《工人日报》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4:50:19 | 查看全部
古人春运怎么归家
出版日期:2024-02-04   A03版●星期天三版   山西工人报  

春节是中国人仪式感最强的时点。2024年春运大幕已开启。那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回家应该更难,过去也有“春运”吗?

山高路长,有事才能回家

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尔雅》中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由此可见,在周代就有过年的传统了。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回家过年,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只有马、驴、牛,还有马车、驴车、牛车。道路与车马都比较简陋,一路颠簸,耗时良久。且在唐之前,福建是 “蛮夷之地”,人口流动的规模较小,距离也不会远,“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以公务人士和商人为主。唐以后,科举制度逐渐普及,更多的人才得以从福建走出去。

行路难,回家更难。因此过去的人难有“春运”一说,还没走到家年就过完了。福州文史专家卢美松说,能让在外官员回家的通常都是出了大事,比如至亲故去,就要辞官回乡,遵制 “丁忧”。其次,就是生了病要请假。

耗资巨大只能就地过年

除了路程漫长,古人回乡的耗资也十分巨大。

《唐六典》记载了唐代不同交通工具,在速度和里程方面的标准:陆路运输,马行每天70里,驴行50里,车行是30里;如走水路,货船逆(黄)河上行30里,逆(长)江上行40里。费用方面,如车载500公斤走100里,运费是900文;每驮50公斤走100里,运费是100文。按此分析,当时长安至福州约5000里,如果按行李50公斤百里百文计算,回趟福州怎么也得5000文。当时的大米大概10文钱一斗,一斗约6公斤,5000文钱约可买3000公斤大米,可见回家的费用之贵。

相比之下,“就地过年”不仅能省下一大笔钱,还免去了舟车劳顿,因此外任官员基本都会带家属赴任,便免去了佳节思亲之苦。但收入微薄,没有能力的人就没有办法,只能与家人多年分隔两地。

正因回乡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孤身漂泊在外的游子才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异乡独客,山水兼程里,留下许多百感交集的诗句。

(据《海峡都市报》1·26吴雪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14:51:28 | 查看全部
春联漫话

春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记忆中小时候的乡村都很穷,乡村人家也不注重读书,文化都不高,为了省钱都是自己买红纸写春联。我家年年买黄历,把黄历上贴切的春联抄下来,由肚子里有点墨水的爸爸执笔,我们裁红纸、折叠好给爸爸写。爸爸的字真的不大好,但为了不求人还是自己操刀写,大门框、后门框、厨房、鸡笼、猪圈都要贴,买起来也是一笔开支。邻居家年年写:钱多粮多喜事多,新年新春新气象等,还有户人家夫妻都不识字,没有生育孩子,买春联贴错了地方,把孝敬祖宗贴到猪圈上,把六畜兴旺贴到大门口,成为全村人笑谈。后来每年都找我爸爸写,喊我去帮忙贴。

在那个年代,过年唯一的娱乐就是听爸爸点评村邻的春联含义。后面的邻居新盖了房子,过年写:做新屋是遮寒霜、辞旧岁再度时光。父亲说这对联好,谦虚,不高调,不为做了新屋嘚瑟,停止奋进,而是过两年继续度时光。大伯高调,做了新房贴上:母女勤劳精打细算筹建大厦,父子智力劳累奔波喜住新房,爸爸说太自夸了,不好。村里比他家好的房子也不少,都比他低调。我们就在爸爸的讲述里领悟做人的道理。

我成年后生活在南京,据说是春联发源地,历史上最早的春联出自南京。据史书上记载:南朝梁代著名文人刘孝绰在京城健康即南京城做官,晚年时厌恶官场倾轧而罢官,并闭门谢客,在家门上提: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高雅质朴,表露作者的心态,是最早的对联,比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早了4百多年。刘孝绰的妹妹是文笔以清丽著称的文学家,也写了一联:落花扫仍合,聚兰摘复生。文坛刘家兄妹的骈俪对仗之作引来争睹效仿,亭台柱子壁都纷纷嵌对联。宋代元代都出现了木刻的对联。

据唐代乾隆年间的《解人颐》书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最爱对联,闲时喜欢谈论楹联,喜欢出句联对。定都后的第一个春节,他下令百姓人家贴红纸春联,还微服私访查看。看到写得好的春联就高兴,看到一个屠户人家没有贴春联,原来是不知道怎么写贴切,朱元璋就自己替屠户写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不只是如此,朱元璋还喜欢出上联,让身边的至亲应对。联语是他随见所想,根据对方的下联考察皇室子孙,朱元璋不只是喜欢谈论楹联,还能创作,如今南京阅江楼就有他的两副楹联。朱元璋还以圣旨形式推广楹联并身体力行,让楹联在南京极大地发展,自己也落了楹联天子的称号。

前几天,南京城门上都挂起了春联,吸引了全城市民的关注。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更是南京人一种年俗文化的传递和延伸。

□吴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