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彭冰 柳姗姗 通讯员 王梁
“咚,哗啦!咚,哗啦……”2月9日大年三十上午,图佳铁路线北老松岭隧道不时响起有力的刨击声,一位年轻人穿着黄马甲正挥动尖镐用力刨侧壁上的积冰。
这座隧道全长1897.6米,横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至今已运营90多年,由于各种原因,每年冬季拱顶和侧壁都渗水结冰,每到这个时候都得安排人每天打冰刨冰。
“把冰装袋,运到隧道外。”刨冰的年轻人停下尖镐,招呼一旁的工友装冰运冰。此时他头上冒着热汗,周身上下沾满溅落的冰水,在头灯的照耀下如同绽放的“冰凌花”。
这位年轻人叫王宏亮,是中国铁路延吉工务段图们桥隧维修工区工长。90后的他,是蒙古族,已经连续10年没有回内蒙古的家过年。
“春节想念父母,就打电话或聊视频,这里信号不好,也说不上几句。”他抖了抖帽子上的冰雪,抹了一把湿漉漉的脸,拍了拍衣服、裤子溅落的冰雪说。随后,他又拿起尖镐到不远处另一个侧壁继续刨冰。
顿足观瞧,隧道拱顶有较多0.2米左右长的冰溜,在头灯的照射下亮晶晶的。侧壁间断有渗水结成的冰,有的像冰瀑一样紧紧贴在墙壁上。
“抓紧刨冰运冰,为打冰溜留足时间。”王宏亮工长放下尖镐,再次向工友发布命令。
据了解,这条铁路是黑吉两省煤炭、林木、两省等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运输的重要通道。这里地处长白山脉,林大雪深,人迹罕至,铁路刨冰人就驻守在隧道外的简易房屋里,吃菜要靠每周外送,赶上大雪封山,就得啃咸菜硬坚持。
“为什么每人要多带一件棉衣?”现场职工告诉记者,干活一身汗,停手一身冰,是干完活用来换的。
近2个小时,隧道侧壁刨冰运冰结束。王宏亮工长又带领职工操起打冰杆,开始为隧道拱顶打冰。
“呯,哗啦!呯,哗啦……”打冰声清脆、在深山中回荡伸向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