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勤春来早 立春农事忙
渭南日报记者 彭一鹏 姚佩 程瑾
2月4日,立春。刚吃完早饭,陕西渭南大荔县赵渡镇严通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就拉着村干部孟红星来到了麦田里。原本,村里的麦子是要在这天“喝上水”的,可连着下了3天的雪,打乱了计划。
农谚有云: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海军深谙此道。
为了让村里的小麦得到及时灌溉,王海军带着村民早早就做好了准备。修渠、检查水管、保养抽水机、电机等设备……他甚至专门花了4万块钱买了一台喷灌机。
“专门为春灌准备的,半径60米,不用人来回拉水管,还可以根据土壤情况实时调节水量,几百亩地一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省时省力。”王海军笑着说,“以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汗不干,现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只要有需要,我们就投入,科技就是生产力!”
其实这台喷灌机也只是一时之需。王海军说,浇过这茬水,后面就要铺滴灌带了,不仅节水,还能防止土壤板结,一亩地收1200斤轻轻松松。“不过现在看来,这4万块钱的东西也只能以后再用喽。”王海军看着麦田里的雪,笑着说。

2月4日,王海军(右)和村干部在村上的冬枣大棚中。每年立春前,大棚里冬枣的修枝工作就全部结束了。作为村上的主导产业,冬枣棚里的活干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村民的“钱袋子”。渭南日报记者 彭一鹏 摄
王海军是个心思活络的人,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王海军连夜把文件读了好几遍,读完之后他就有了新的想法。
“今年,我们把小麦磨成面粉,加工成手工馍,再造一条特色产业链。”王海军说。
其实,在来麦田之前,他还去了村上的冬枣大棚、新建冷库和物流园。
虽然冬枣大棚里的活几天前就已经忙完了,可他还是忍不住来看看。去年,全村3000多亩冬枣销售额约1亿元,冬枣成了村民增收的重要法宝。为此,在他的建议下,去年村上还新建了冷库,引进了全新的冬枣标准化智能分拣生产线,物流市场也落户到了村里,冬枣不愁卖,2023年全村人均最低收入达到了24000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风雪渐歇,天气预报说这雪应是最后一天了。王海军拉着孟红星在麦田里又走了几圈,小麦长势良好。人勤春早,春早人更早。王海军说,他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只要人勤地不懒,秋后指定粮满仓。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王海军对孟红星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