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烤”亟需更多人文关怀
顾永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在经受持续高温的“烤验”。大家知道,大多数化工企业的生产环境都相对比较恶劣,一线工人接触酮、噪音、粉尘、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夏季高温更容易引发职业病,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然而,在一些化工企业,笔者听到、看到很多的仍然是“战高温、斗酷暑、夺高产,效益上台阶”之类的宣传口号。而这几年夏天,全国各地“高温灾害”频繁发生,“热死人”现象屡屡见诸报端。
“战高温”是计划经济时代一种只追求产值、追求利润的思维模式的做法,实际是以牺牲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利益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在“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现代管理理念下,不管高温这样的自然环境,仍一味要求职工“战高温、斗酷暑”,显然不合理,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一些企业仍然在提倡“战高温”,就是只想着如何“夺高产、争效益”,却将职工健康安全利益置于脑后。
随着企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技术进步,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性化的管理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战高温”应成为历史。对化工企业来说,盲目“战高温”不仅有损于职工的身体健康,而且孕育着事故的隐患。因此,不论从职工的安全健康考虑还是企业的效益考虑,都不应该再“战高温”了。
进入盛夏以来持续高温,使得化工行业作业场所温度、湿度上升,劳动条件恶化,中暑、中毒等暑期职业病高发,甚至造成作业人员死亡,给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因此,要引导企业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给予“高烤”下的职工更多的人文关怀。
过去,化工企业中的确提倡过“战高温”、“斗酷暑”,也是我们对待高温天气的传统习惯,甚至被凝练为一种朴素的精神传为美谈。但是,以现在的情况看,这两年的高温天气不只来得更早、时限更长,而且更猛烈。在这个炎热难熬的夏季里,如果我们依然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来组织企业生产,很可能要面对一场无序的“热灾”。
在一些化工企业,夏季生产环境比较恶劣,特别是操作间相对密闭,突发急性职业中毒、中暑事件时有发生,引发职业病危害群体事件隐患始终存在,存在潜在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同时,一些中小化工企业还存在职业病防治责任落实不到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劳动者的健康保护;工作场所劳动条件恶劣,缺少职业病防护措施;不按规定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不按规定组织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问题。
笔者认为,企业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职工更多的高温关怀。要加强对高温、高湿、露天作业和防暑降温通风设施不好的工作场所、操作岗位的监督,对于重大高温危害点和事故隐患进行监督整改;加强对劳动时间监督,要调整作业班次,缩短每班劳动时间,并尽可能错开每日10时至15时最高气温阶段作业,严禁超时作业和加班加点;在温度、湿度达到规定停工标准时,要按规定停工,对因连续性作业无法停工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企业要改善工间休息室和宿舍的条件,尽可能保证劳动者能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休息,防止夏季职工中暑乃至“热死人”现象的发生。
同时,企业还应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建立好休息场所,配备足够的防暑、解暑药品等,对高温岗位要采取通风、隔热和降温措施;并重点检查职工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资支付、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等情况,全方位行动,全面提升防暑降温的实际效果,避免劳动者出现中暑现象,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而一旦被职业病防治部门认定为中暑、中毒,就可以按照工伤处理。
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温立法有难度的情况下,政府就应当尽快制订同样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规章,发挥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工种进行高温补贴分级核定,像化工、建筑这样的特殊工种应予以补贴倾斜。在有关高温劳动保护的政府规章中除了明确高温费补贴标准,还应当明确规定高温下工作环境如何改善、高温如何界定、哪个部门负责监管、违反规定如何处罚等细致的条款,全方位保护职工在高温条件下的安全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