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72|回复: 3

这篇谈春节的文章,冯骥才说到了心坎上

发表于 2024-2-16 22:32: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封面中国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

文|冯骥才

在中国人过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因而,过春节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中国是农耕古国。农耕生产依从着大自然节律,即春播夏耕秋收冬藏,而生活的规律又与生产节奏一致。为此,人们就分外看重一年一轮、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年。每逢过年,便把对新的一年的热望都释放出来。日久年长,渐渐积淀为年的文化与风俗。从每年的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近40天的时间里,我们形成了一整套年俗:打扫房子,置办年货,贴上福字、春联等装饰,随后便迎来最重要的年夜饭,还有拜年、逛庙会、玩社火、闹元宵……整个节日,就像一场生活大戏!
经过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年,包罗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可爱可敬的精神向往与民族性情。它就像一把钥匙——只要一进入春节,就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回事了。作为一名作家,我控制不住地想要写出这股生活的劲头。作为一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更感到应该好好传播春节文化。
春节的文化,如此深厚与斑斓,在我看来,三个主题最为关键:团圆、祈福和迎春。
团圆,是春节的第一主题。阖家团聚是中国人的梦想。诚然,团圆也是其他一些传统节日的主题,比如中秋。但由于春节还是一种标志着生命消长的节日,对团圆的心理需求就来得分外深切。因此,团圆一定要在除旧迎新的大年之夜来实现。这种团圆的情怀使得腊月里中华大地汇聚起情感的磁场。每当看到春运回家路上的人们,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如此刻骨铭心而感动。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庞大、浩瀚、动情的人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凝聚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年是抚慰人们乡愁的最温暖的日子。
“福”字,是最有代表性的春节符号。大门上贴的,吊钱上刻的,窗花上剪的,礼盒上印的,处处都是“福”字。吉祥的汉字那么多,一到春节,人们只对“福”字情有独钟。福是好事情,也是好运气。再没有一个字能像“福”字,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强烈的渴望。传统农耕社会,一年伊始、万象更新,是对未来所有美好期待的开端,“祈福”便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
广义的春是新生活的开始,所以,祈福的内容也包含着迎春的意味。但迎春还有另一层意味,是迎接大自然新的馈赠,体现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人们在春节,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因而称门联为“春联”,称酒作“春酒”,甚至在红纸上书写一个大字“春”,贴在大门上。迎春,体现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哲学精神。
可以说,春节的这三个主题,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
这些年来,不断有人说“年味儿淡了”。我也一度非常忧心。但近几年,我反倒放下心来了。让我们来做个盘点吧!
从腊八到之后的忙年,再到元宵,我们春节的一整套民俗不基本都还在吗?只不过,由于生活方式的种种改变,一些民俗演变出了新的形式。比如拜年,从过去的登门拜年变成后来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到现在又出现了微信拜年、短视频拜年。张贴年画的或许少了,但“福”字依然是家家户户都有的。祭灶的仪式很难见到了,但我注意到,在一些年货礼盒里,灶王爷的形象被做成了冰箱贴,直接“坐镇”起厨房来了。现在,生肖文化跟春节文化结合起来,生肖图案也成为年节装饰品的重要元素。
民俗的形式虽然在变,过年的心理需求却始终如一。所以我说春节是真正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一个节日。
那我们能够为春节做点什么呢?
可以多做一点知识的普及。前些年,“福”字倒贴的风气流传开来,我赶紧写了好几篇文章,告诉大家“福”字为什么不能倒贴,什么特殊情况下“福”字可以倒贴,有什么样的寓意。这是我们学者应该讲明白的。我也一直想写一本给孩子们的节日读本,用文学的笔法传达节日蕴含的文化之美,丰富他们的节日体验。再有,便是推进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更好的衔接。比如,过去的大门是两扇,现在大都为单扇门了,春联怎么贴?什么材质的窗花更便于清理?春节那么多吉祥图案,怎么转化才能更适合现代家庭的装修风格?等等。现在已经有不少出色的文创产品,还需要更多年轻设计师的参与。近年来,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和喜爱传统文化,从事非遗保护的年轻志愿者越来越多。这是特别让人欣慰的事。
如今,春节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就在2023年底,春节成了联合国假日。我相信,春节的文化魅力会感染更多人,春节文化一定会在未来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2:32:37 | 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冯骥才:我们应保持春节的仪式感

年轻人现在爱讲一个词:仪式感。春节有没有仪式感?这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

有人认为我们的春节没有仪式感,不如西方的圣诞节,西方人要摆圣诞树、唱圣诞歌、过平安夜,而我们的春节已经被理解为一场皆大欢喜的玩玩乐乐,大年三十晚上摆上一桌团圆宴,吃一顿饺子,再放放鞭炮而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的春节原本是有很强仪式感的,但如今传统的仪式感已经被我们遗忘了。这确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失落问题。

中国人传统过年的仪式感与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仪式感有个很大不同:我们的年背后没有宗教。圣诞节有宗教严格的规制的支撑,有些仪式实际是宗教仪式。而我们传统的年是一种生活节日,支撑它的是传统民俗。但我们传统的年俗,並非可有可无,也有着很严格的程序。比如在年的筹备上就有一整套要求。

再比如,吃年夜饭之前必须祭祖,祭拜“天地君亲师”,以焚香磕头的方式,向大自然、祖先、师长以及生命的传延表达感恩与敬畏之情。我曾经写文章回忆自己童年祭祖时的恭敬严肃,祭祖的先后要遵循祖父、父亲再到我的序列,以表达一代代传承有序,心中自小便自然形成了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之心。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推翻君主专制,“君”被拿掉,但我们对“天地”“亲”与“师”的敬畏却应该传承下来。一旦中断,传统的精神就会显得模糊。

祭祖之后是阖家团圆,今天我们把它看作是一顿团圆饭,其实没那么简单。一个家庭一年一度地把家庭的人气凝聚起来,和谐相助,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而且这种以家族为单位的凝聚实际上是我们这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在这个时候,全家人又自主地都会说上一些吉祥话,相互助兴,特别是让老人高兴。春节时,老人一定要放在“最上面”的位置,桌上最好吃的菜要先夹到老人碗里,这种意识一年年早已深入到我的骨头里。

民俗是一种亲和又美好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情感。它是一种朴素的“仪式”,它不像宗教仪式那样严格规范,却由衷地发自内心。它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内涵和多情感内涵。

现在媒体上经常提一句话:我们要追求传统节日的现代表达,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传统节日正是我们当代人少有的真正亲近传统、温习传统、尊重传统的时候,难道我们要把传统的东西都变成动漫才能过年吗?当今的西方人过圣诞节所谓的“仪式感”,正表明他们完全按照西方传统在过节,为什么他们能够觉得传统是可爱的,甚至是神圣的?因为传统不完全是形式,形式当中蕴藏着一代代人的情感,这是我们文化和生活中最珍贵的部分。所谓传统节日的现代化表达,无非是把传统的吃喝玩乐变为现代的吃喝玩乐,以好不好玩的心态来看待传统节日,而不是把它当做一年一度对生命的祭礼,这是不是太肤浅,把年看扁了呢?如果年正在失去自己特有的仪式感,我们的传统将变得越来越浮光掠影,这样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年的魅力,还有我们的节日深厚又美好的生命情感和精神传统,这是我最为忧虑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2:32:44 | 查看全部
冯骥才:春节八事
总有人问我年是怎么过的,我想不如写篇文字,谁问给谁看,省得说来说去重复自己。待提起笔来,忽想到清人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写过的“新年十事”。“新年十事”写的是当时的风俗,我写的“春节八事”是个人过年的惯例。

一、郊区集市走一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年年腊月十五日起,都要到郊区逛逛农民的集市。农民集市有规定的日子,或逢三或逢五或逢七,各有所依,所以我每年所去的集市不一定相同,反正大多在城西静海、独流、杨柳青一带。为的是感染一下年的氛围和劲头。要说年味浓,还得到乡间。看着姑娘媳妇们挑选窗花,迎头差点撞上一位扛着猪头的兴冲冲的大汉,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这几年常在外边考察,有时会错过腊月底逛城郊的集市。但在外边要是赶上车站成千上万民工回家过年,也会感受到年意的实实在在。

二、天后宫前转一转

天后宫一直是天津过年的中心。年的中心就是生活做梦的地方。近十余年,这里的剪纸空前兴盛,天津人脑筋活,手巧艺高,花样翻新,在年文化日渐淡薄之际,剪纸便担当起点染年意的主角。故而每到腊月,我都会跑到宫前的大街上走走转转,挑选几张可意的剪纸,再买些这里的传统过年的用品如香烛绒花之类,把年的味道带回家中。

三、装点房间

年的氛围离不开装点。拿吊钱福字门花灯笼之类把房间里里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势就拉开了。记得在三十年前精神与物质都是最贫乏的时候,年根底下,下班回家,便会见到一卷花花绿绿的纸放在门槛前,打开一看,有剪纸楹联和吉祥图画,不用说,这是老友华非自写自画自刻自剪然后给我送上门来。他知道我这点年的情怀。

图片

每逢此时,我还会把一些画挂在墙上。一是几幅珍藏多年的古版杨柳青年画。比如道光版的《高跷图》、咸丰版的《麟吐玉书》和《满堂富贵》等等,我喜欢从这些老画上感受昔日的风情。再有便是王梦白1927年画的《岁朝清供》。画面上边一株老梅桩,枝劲花鲜;下边一盆白描的水仙,笔爽色雅。长长一轴,画风清健,是其上品。有意味的是画上的题句:“客况清平意自闲,生来淡泊亦神仙,山居除夕无它物,有了梅花便过年。丁卯除夕写此。王云梦白。”这幅画既有年的情致也有文人的追求,难得的是除夕之作,所以年年腊月都要高悬此轴,以此为伴,度过佳节。

四、备年货

每进腊月,友人们便笑道:“大冯又忙年了。”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以寓来年的丰足。备年货时母亲是重点。母亲住在弟弟家,所以多年来一直要为母亲备足八样年货一一送上。大致是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还有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母亲今年九十高寿,应让她尽享与寿同在的美好的生活与年意。

五、祭祖

除夕之夜,祭祖是必不可少的。上世纪末去宁波老家省亲时,同族的一位姐姐叫冯一敏赠我四幅祖宗像。画像是明代的,气象高古,人物极有性格,应是杰作,因使我能够跨越近六百年,得见先祖容颜。自此,年年都要悬挂这几幅祖先像,像前摆放供案,燃烛焚香,以示感恩之情。昔时,家中有一牌位,刻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字。时至今日,除去“君”已不必再拜。“天地”、“亲”和“师”还是要拜的。我们的生命受惠于它们呵。所以年年除夕,祭拜天地师祖,必不可少。

六、写写画画

从初一开始,至少有三四天是属于自己的。平时上门找我的,多为公事。此间放假没有公事,我个人的事——写写画画——便像老朋友一般来到眼前。一时笔墨仿佛都会说话。这几年,一些篇幅长些的文章和大画都是这几天干出来的。当然我还得关掉手机和座机。这一来,一种清静的感受从眼前耳边直至心底,真像是“与世隔绝”,亦可称之为“关门即深山”。我还嘲笑自己“大隐于世”呢。

七、文人雅集

每年初五,由老城区的政府做东,由我出面,邀集专攻津门地方历史文化的学者雅集一堂,这已成了津门文化界的一个“年俗”。南开区是津地本土文化最深切的地方,学者们自然乐意在此一聚。见面作揖,彼此拜年,谈古论今,快意非常。大家平时各忙各的,一年一度难得相见。这些“地方通”比方杨大辛、张仲、崔锦等等都是活的历史,近两年开始注意吸收年轻学者加入其中。历史文化总要代代传承。

八、接地气

逢到初六,我会到图书大厦或别的什么地方为读者签名。作家与读者既是被书本连接又是被书本隔开的知己。没有知己的作家无法成活。所以我每年初六都要为读者公开签名一次。签售的书是当年出版的新作,此外还有年年与今晚报文化部合作的“贺岁书”。是日,与热心读者相逢相见,签名留影,甚是亲切。有了读者,作家的心才踏实,故我称这种活动为“接地气”。往往签名一两个小时,直签得手腕酸软,心头却热烘烘。

随后就要带着这几天盈满心头的温暖的气息与年挥手告别。

春节前有记者问年该怎么过?我笑着反问,过年还用人教吗?我的答案是,从来年是有情日,谁想过年谁想辙。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网络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2:43:20 | 查看全部
民俗的形式虽然在变,过年的心理需求却始终如一。所以我说春节是真正融入中国人血液里的一个节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