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以新质生产力厚积首都发展新动能
产业的更迭,是创新的突破,更是生产力的跃升。由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进而催生新生产力,新型要素资源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逐步释放,正是我们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的机遇所在。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北京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十大高精尖产业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亿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突破三万亿元,智能装备产业突破五千亿元……甫一开年,北京经济喜讯频传。据悉,本市今年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目标设定为增速5%,信息软件业有望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持续壮大的高精尖产业,已然成为稳定首都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为全国首个率先提出高精尖产业构想的城市,北京近些年一边坚定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一边发力高端制造业,尤其注重发展智能制造。腾笼换鸟,经年有成。2023年,北京新设制造业企业2800余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破万亿元。科技创新优势稳步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也赋予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信心。
产业的更迭,是创新的突破,更是生产力的跃升。眼下,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释放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社会的每一次跃升轨迹,几乎都与生产力变革紧密相关。尤其当下,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对国际竞争、社会经济、民生发展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揆诸世界,过往生产模式的弊端愈发凸显,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各国几乎都面临发展格局再造,都在寻找新的引擎。目前,互联网、大数据、量子信息等蓬勃兴起,万物互通、智能智造频频给社会带来欣喜。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崭露头角,孕育的或许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把握时代,掌握主动。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如何挺立时代潮头,完成由“后发者”向“引领者”的转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而新质生产力,正是其中的重要着力点。它包容了全新质态要素,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能够带来显著的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以2022年为例,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等“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1万亿元,在GDP中占比达17.36%。由新技术带来新产业进而催生新生产力,新型要素资源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逐步释放,正是我们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的机遇所在。
有专家指出,犹如生物体进化,新质生产力也需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蜕变”的过程。首先是要有基本要素即创新技术出现,接着全新产业结构诞生,然后不断发展成熟并铺开应用。以此观之,创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尤为关键,技术层面的“颠覆性突破”与成熟的创新生态和支持机制缺一不可。因此,与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重要的是,着力突破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机制束缚,推动从政府相关部门到市场各类主体再到基础配套产业链等上下联动、左右贯通,持续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资源充沛,2000多万人口所带来的消费规模庞大,这些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利条件。“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北京理当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做出表率。一段时间以来,本市已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统筹制定了“无事不扰”“税收优惠”“融资定向帮扶”等一系列方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7项具体任务,“施工表”“路线图”愈发清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北京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新质生产力之新,在新的劳动工具,在新型基础设施,在新的劳动对象,更在新的劳动者。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高端先进设备、能够快速迭代知识,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在全社会洋溢起崇尚科学、尊重人才、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加速向我们走来。(田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