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7|回复: 0

从典型骗局中看见典型意义

发表于 2024-2-23 15:32: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从典型骗局中看见典型意义

“国家发行了一种数字货币,一个人只能买一单,一单1000元,到年底时保底能赚回来5万元……”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觉察到,这妥妥就是一个局——2023年下半年,福建省漳州市公安机关成功打掉一个诈骗犯罪团伙,查明涉案金额达2亿元。

但你要说这个骗术很拙劣,它竟然又能持续六年之久,受害者多达万人之众。反诈虽不是新鲜话题,但老调重弹的必要性,总被现实不断印证。在这起案件中,一个关键的信息是,该案涉及人员多数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坑老”骗局又一次得逞。不难看出,其一大原因,是精准“拿捏”了人性。

“投资一千赚五万”,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比如,诈骗团伙以“配合国家打赢经济保卫战”“支持央行数字货币”等为幌子,炮制虚假投资项目,甚至伪造政府机关文件,这种惯用伎俩不仅是为了提高可信度,也是利用中老年人的爱国情怀,制造出“参与项目就是为国出力”的虚假联系,满足他们的情绪价值需要;又如,利用“以小博大”的心理,实行“饥饿战术”,再经过团伙自导自演,把报单币单价从100元逐渐上涨到1600元;更不要说,正是深知部分中老年人缺乏陪伴、存在情感真空,诈骗团队经常以“扶贫”“慈善”的名义,到家庭困难的会员家中“慰问”,大打“亲情牌”“攻心牌”。

此案的另一典型意义在于,它呈现了问题背后的“养老焦虑”。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不少受骗者的家庭并不富裕,二是不少参与者最开始也是诈骗的受害者,随着在骗局中越陷越深,为了回本,又成为诈骗团伙成员。而据办案民警表示,这是一起集接触性诈骗、电信网络诈骗、传销为一体的混合型案件,犯罪团伙建立大量微信群,裂变式发展下线,层级代理多、参与人员多、蔓延速度快。如此种种,让人不得不警惕,这种投资骗局的危害性会进一步放大,甚至上升为较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

“魔高一尺”,呼唤“道高一丈”;念好“防”字诀,就是最好的“铜墙铁壁”。在笔者看来,关键要做好两个“下沉”:从地域上看,诸多案例表明,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的中老年人、独居老人,更容易成为骗子“围猎”的对象,因此,反诈工作有必要加速“下沉”,深入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从形式上看,正如上文指出,“坑老”现象的多发,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防骗教育的实效性仍待提升,不妨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去做文章,如情景模拟诈骗话术、发动其子女参与其中等,让防骗知识真正“下沉”、入脑入心。

说到底,所有的花言巧语,都抵不过一句“人间清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哪怕看上去再好吃。(钟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