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孤品” 直播乱象亟需引起关注
“这件有没有人要?要的扣号。”成排的衣架上挂满衣物,甚至堆放在地上,几十到几百的在线人数虽不算多,却与主播互动活跃,这是深夜12点的“孤品”直播间。这类直播间通常标注着“孤品”“清仓”“工厂尾单”“9.9包邮”“默认微瑕”等字样,就连“不退不换”“跑单拉黑”的规矩也几乎一致。(成都商报)
时下,“孤品”直播比较活跃。究竟什么是所谓的“孤品”?主要是指在数量上比较稀少的服装,每个款式只有一两件。在一些直播间中,主播都表示自己所销售的“孤品”都来源于工厂“样单”“原单”“尾单”“尾货”。
伴随“孤品”直播的火爆,许多乱象也随之而来。你熬夜受冻、苦苦蹲守直播间抢到的“孤品”,很可能是别人丢掉的旧衣;有的消费者在“孤品”直播间买到的衣物不仅有异味、污渍,有的还有拉链生锈、缝补痕迹。消费者购买“孤品”服饰,合法权益如何保障?笔者认为,“孤品”直播的种种乱象,亟需引起关注。
业内人士介绍,“样单”“原单”“尾单”“存货”通常都有一定数量,“基本上不会只有一件”,而二手回收衣物“只有一件”,且大多“有穿着痕迹”。
在中国旧货业协会2021年发布的《二手纺织服装流通技术规范》中规定了二手纺织服装的整理、质量卫生、标识和挂签、销售等要求。同时,《二手纺织服装流通技术规范》属于团体标准,是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对市场主体并没有强制规范作用。有法律工作者表示,二手衣服如果被当做“孤品”售卖给消费者,可能构成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主张赔偿。
针对目前二手衣物回收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有关部门亟需给“孤品”直播立个规矩。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认知;另一方面要抓紧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规范行业发展,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加大对行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周志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