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11写作课堂
作者简介:东西,本名田代琳,1966年生于广西,著有长篇小说《回响》《耳光响亮》《后悔录》《篡改的命》和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等。曾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年度小说家”,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回响》入选《当代》长篇论坛2021年度长篇五佳作品。其作品分别改编为电影《天上的恋人》《姐姐词典》和电视连续剧《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我们的父亲》《爱你一生》《放爱一条生路》等。部分作品翻译为英、法、瑞典、俄、韩、越南、德、捷克和丹麦文等出版。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
去哪里找灵感
文/东西
灵感是什么,去哪里找
“灵感是存在的,它是突然的、骤然而降的、创造性的想法。”
灵感是什么?法国作家福楼拜就非常反对所谓的灵感。一天,他的学生莫泊桑兴冲冲地拿着小说请他指正,他看了看说,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然后把你看见的忠实地写下来。莫泊桑真的这么做了,他发现这是锻炼写作最有效的办法。福楼拜认为写作靠的是勤奋。沈从文说:“作家最不道德处,是迷信‘天才’与‘灵感’的存在,因这点迷信,把自己弄得异常放纵与异常懒惰。”杰克·伦敦说:“你不能坐着等灵感,你得拿根棒子追寻它。”加西亚·马尔克斯说:“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作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们所要表达的主题达成的一种和解。当一个人想写点东西的时候,这个人和他要表达的主题之间就会产生一种互相制约的紧张关系,因为写作的人要设法探究主题,而主题则力图设置种种障碍。”
但我们必须承认灵感是存在的,它是突然的、骤然而降的、创造性的想法。就像做酒的酒药,它虽然不是做酒的主要原料(主要原料是高粱、大米和小麦等),可没酒药,再多的原料也做不成酒。酒药是酵母,它由百多种草药发酵而成,把它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主要原料中,主要原料才会发酵变成酒。写作也是这样,我们主攻的方向也许不是灵感,但如果没有灵感,我们那些储备的原料就不一定能变成小说。
那么,去哪里找灵感呢?我们现在提倡扎根生活,在生活中找灵感,大部分作家的灵感是这样找来的。所以,第一点,灵感来源于生活。
第一种灵感
“那时候的作家,喜欢给他们的情人写信。”
我先从19世纪作家们的灵感谈起,比如司汤达、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他们是怎么找到灵感的?从他们的灵感谈起稍微靠谱一点,因为那时的作家有什么想法就喜欢写信,尤其是喜欢给他们的情人写信。比如福楼拜就经常给他的情人路易斯·科莱写信,告诉她,自己为什么写这个小说,有哪些奇妙的想法。现在的作家们都不写长信了,有什么想法直接打电话,但打电话是没有证据的,话说完了没有记录,作家们完全可以否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所以,我们还是先说那些有迹可循的灵感。
190年前,即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写出了著名小说《红与黑》。这个小说的灵感从何而来?司汤达说它来自一则新闻。当时他从法院出版的一张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1828年,一个铁匠的儿子被一个神父推荐去当家庭教师,家庭教师爱上了女主人,他们之间发生了私情。后来这个女主人要摆脱他,家庭教师非常生气、绝望,然后在教堂开枪把女主人打死了。看到这个新闻后,司汤达久久不能平静,决定用这个作为素材写一篇小说,题目叫《于连》,但是写了初稿后他不满意,便把题目改成《红与黑》,“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他把当时的政治和宗教放入小说,才觉得满意。虽然小说写得丰富厚实广阔,但它的灵感却来自一则有关私情的新闻。我们不要害怕小说的灵感来自新闻,关键是看我们有了灵感以后怎么写。灵感就是一个刺激,刺激后的写作那要看作家的功力。
法国作家福楼拜出版于1856年的《包法利夫人》,灵感来自何处?司汤达是现代小说之父,福楼拜则拓展了现代小说,左拉说他是自然主义之父。他的这个长篇小说,同样缘起于一则社会新闻。福楼拜的父亲在医院工作,他有一名学生娶了一个年轻姑娘,这个姑娘嫁人后,又先后养了两任情夫,欠了很多钱,情夫又跑了,她只能自杀。听到这个故事,福楼拜觉得可以写成小说,于是他就写了《包法利夫人》。书成后,记者问福楼拜,你写的这个包法利夫人是写谁?福楼拜说写的是他自己。福楼拜有癫痫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能把包法利夫人的心理写得那么细腻,靠的就是他非凡的想象力。他在小说里除了加入自己的想象,也加入了他和情人科莱的故事,他甚至把科莱的一些性格特点放到了包法利夫人艾玛的身上。我们也可以说,《包法利夫人》的灵感来自身边的故事,来自花边新闻。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成书于1877年,开写于1873年。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于一个作者身边的故事,一位名叫安娜的农妇投身火车轮下,死了,原因是她的情人爱上了家庭教师,把她抛弃了。托尔斯泰和他夫人刚巧认识安娜的情人,他们是邻居。据说,托尔斯泰还参与了收拾死者的尸体,死者模糊的面容让托尔斯泰难以释怀。这个故事触发了他的写作欲望。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他接触到的人。1849年,他因反政府言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认识了跟他一起被流放的狱友,这个人是因为弑父而被关进去的,但是十年之后被平反,原来是错案。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这个故事应该可以写一个小说,于是1879至1880年他写了这个小说,而且把他狱友的相貌身材以及性格特征放到了小说人物老卡拉马佐夫的大儿子德米特里身上。
1950年,海明威的写作遇到了瓶颈期。到了中年以后每个作家的写作都会遇到瓶颈,怎么突破自己,怎么写出超越自己的小说?遇到瓶颈是一个作家非常苦恼的事情。1950年海明威就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质疑海明威写不出好小说了。他很痛苦,也想超越。他想到1936年他写的长篇通讯《蓝色的海洋上》,发表于当时的《老爷》杂志。那时候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一位叫富恩特斯的老渔民,他在海上救过海明威。海明威喜欢钓鱼,喜欢独自驾船出海,有一次船遇到风浪,他差点死掉,是这个渔民把他救了起来。渔民给他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故事,说他有一次在海上钓了一条非常大的鱼,但是返程途中被鲨鱼袭击,他把大鱼都喂了鲨鱼,把这条鱼拉回码头时,只剩下一副骨架。我们知道海明威是记者出身,他写过许多新闻稿。1951年,海明威突然想起1936年写的通讯,这就是灵感。他把这个故事重新挖出来,用了八周时间,写成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五十六天,他写出了一篇经典。小说《老人与海》在杂志上发表后,创造了奇迹,两天内卖出530万份。海明威靠这部小说翻身了。
美国作家卡波特,是非虚构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冷血》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来的?1959年11月,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名叫克拉特的农场主,一家四口被人杀害,手段极其残忍,但警方破案后,发现歹徒只从克拉特家里抢走了四十美金、一副望远镜和一只便携式收音机。四十美元,四条人命,卡波特被这则新闻震惊了,他受《纽约客》杂志之邀,前往堪萨斯州采访。他深入案发现场,采访了许多相关人员,记了六千多页的笔记,最后写出了名著《冷血》。这个非虚构小说一出来,立即成为畅销书,就像案件那样轰动了美国。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特别喜欢这个标题,它对人性的概括非常准确。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但是这个小说是怎么来的?1980年,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到美国宣传新书,刚刚做完签售活动,在购物时走进一家皮包店。当店主费弗伯格知道他是作家后,跟他说了辛德勒救犹太人的故事,并向他提供了一些资料,这位店主就是被辛德勒救下来的人。托马斯被这个故事感动,走访了五十多个犹太人幸存者,然后写下了长篇小说《辛德勒的名单》。托马斯写这部小说的灵感是听来的,所以同学们真要写作,还得多听、多看、多交朋友,就像蒲松龄开茶馆,听别人讲奇闻趣事,这样才能找到写作灵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