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作者:王选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14版)
  【探寻细节的魅力与张力】 
  我当过十余年电视记者,摄像是必备技能。我学的是中文,压根儿不懂摄像,甚至连摄像机都没摸过。干记者后,就在实践中摸索、学习。镜头是电视新闻的语言。在摄像中,镜头有不同景别。景别是指在用一定的焦距拍摄画面时,因镜头和拍摄对象之间距离的远近不同,从而造成镜头呈现出的画面大小不同。距离越远,画面范围越大,景别越大;距离越近,画面内容越突出,景别越小。通常,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我开篇就谈及摄像,并非跑题闲扯。我发现,景别拍摄和文学写作一样。整篇文章,我们可以看作远景;而故事梗概,我们可以看作全景;段落等可以看作中景、近景;显然,文章的细节就是镜头中的特写。
  在拍摄中,我喜欢拍特写,同事还专门提醒我,要多用其他景别拍摄。我为什么喜欢特写?因为特写可以展示细节,可以呈现局部,可以表达拍摄对象的特征、情感和心理,可以增强观者的视觉冲击,也可以控制和调节叙事节奏。这一点,跟文学创作中对细节的使用完全一样。
1.好的细节是文章独特的面貌
  我曾经多次到学校给学生讲作文,我说作文要写出人或事物独特的面貌。可这句话过于空洞,于是我就举例子:每个人的爸爸都是男性,有鼻子、有眼睛,可在人群中,你之所以能认出你的爸爸而没有把其他人当爸爸,是因为你知道,除了人的普遍特征之外,你的爸爸还有他的独特性,比如梳三七分头发,戴黑框眼镜,下巴有一颗绿豆大小的痣,伸直脖子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或者说细节,共同组成了你的爸爸,你认识他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来判断的。
  文学也一样,我们说谁的文章有特点,有辨识度,其实是在说他的文章有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是通过细节来展示的。孙犁在小说《荷花淀》中写道:“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这就是孙犁的细节,把两个数学问题写得如此生动。在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的文字中,它之所以是孙犁的文章,而不是其他人的,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处处细节,形成了个性化的文学面貌。
  在文学创作中,细节还是文章的性格,或者说脾气。人问其性格如何,我们说其开朗活泼。但这些词语过于抽象,不直观,唯有举例说明,比如说他爱唱歌,有次聚会,他一个人从头唱到尾,嘴皮子都唱麻了,直打哆嗦。有了这个例子,这个人的性格就鲜活起来了。而这个例子,说的就是他在生活中的细节。换句话说,细节让他鲜活起来。
  记得读汪曾祺《葡萄月令》一文,颇为惊喜,感佩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葡萄细节的呈现。他写道:“浇了水,不大一会儿,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从小孩嘬奶到水滴嗒嗒,作者对浇水后葡萄的情况细细写来,如此生动,又如此充满温情。他又写道:“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人人皆吃葡萄,而如汪先生这般悉心观察雨后葡萄园,又能描写如此精彩者,真是寥寥。他写雨后葡萄,如白玛瑙、红宝石、紫水晶、黑玉,颜色、形状极为生动,葡萄跃然纸上,也让人仿佛置身果园中,好想伸手去触摸那一串串葡萄。这样的例子,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从一月到十二月,正是一年中关于葡萄种植、培育、养护、采摘、贮藏、留种的细节,形成这篇文章的性格或脾气。它娓娓道来、温文尔雅,又鲜活有趣、生意盎然,如流水般沁人心脾,也叮当有声。这和汪先生性格又那般相似,真是文如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