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单鵾详解上海工匠“上榜新职业”
陈恒杨 刘振思
■劳动报记者 陈恒杨
新评选的2023年“上海工匠”中,除了传统的“老行当”,也出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新职业”,标本制作师即为其中一例。他们负责把死亡的动植物“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供科学研究、科普宣教使用并长久保存,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职业。近日,记者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藏品保护研究中心标本制作部,采访到2023“上海工匠”单鵾,解密这个小众职业背后的故事。
工序繁多
容不得半点马虎
走进位于龙吴路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藏品保护研究中心标本制作部,一股特殊的气味扑鼻而来,一具具动物标本映入记者眼帘。它们或站或卧,有的已接近完工,有的还是一副骨架。采访当天,单鵾正在对新完成制作的一批企鹅进行最后的补色微调工作。只见他先是对照着企鹅生前的动态照片观察,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牙科工具涂上颜料,为企鹅眼睛周围上色。
在企鹅标本制作过程中,单鵾和团队成员们首先非常小心地分解企鹅的尸体,他们使用各种工具,如手术刀、钳子和锤子,来精确地移除内脏和肌肉。分解完成后,才是脏累活的开始。制作师们用特殊清洗剂,配合镊子和刷子等工具,仔细清除残肉和脂肪,并对皮张进行鞣制。由于生活在极地,企鹅的皮下脂肪极厚,这也是海洋类动物标本制作的难点所在。如果清理不完全,后期标本完成后可能会出现脂肪析出等问题,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之后重要的一环,标本制作师们会使用发泡材料制作与企鹅原始形态相匹配的骨骼支架。这需要根据之前测量的数据进行精确制作。一旦支架完成,制作师们会细心地将皮张固定在支架上,以呈现企鹅生前的姿态。企鹅是否栩栩如生,很重要的一环是确保他们羽毛排列整齐、整体形态自然。
在单鵾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动物标本制作绝对是一项繁琐的“手艺”活:剥皮、脱脂、定姿势、雕塑建模、填充、整形固定、覆皮等工序一步都不能缺少,每一步都不可掉以轻心。而标本制作,这一让动物“死而复生”的过程,更是结合了解剖学、动物学、医学、雕塑等多项专业学科。可以说这一“高冷”的工种,需要制作师掌握的,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在标本前
萌生对生命的敬畏
中国地理生态多样,生物物种千姿百态,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标本在科学研究、科普宣教方面也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单鵾认为,通过图片、视频也可以了解野生动物,但标本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北极熊什么样?你可以给孩子们看图片、视频、甚至全息投影。但当他们站在栩栩如生的北极熊标本面前,它有多大、多高,皮毛什么颜色、什么质感,表情神态何种样子,一目了然。”不仅如此,单鵾介绍,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入库藏品共有30余万件,哺乳类有4000余件,且展示方式相较于传统展柜式,有很大不同。新型的展示方式根据动物类别分展区,用开放式的展出,最大程度还原动物们生前的真实生活场景。
对于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来说,标本更是它们曾与人类相遇的证据。亿万物种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在单鵾看来,标本还原了动物活着的样子,站在标本面前,更容易让人对生命产生敬畏。
如果仔细观察自然博物馆内的上万件动物标本,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其中的展品形态、表情等,同种动物间不同标本都略有差异。单鵾解释,这是历经几十年发展,制作工艺的差异所致。“同样是哺乳动物,这两只打斗的老虎就比旁边的猎豹有‘灵气’。”“生命长河”展区,单鵾的团队成员陈亮向记者介绍,由他们团队制作的老虎,没有用传统的填充法,而是利用雕塑翻模工艺,可以展现出肌肉的走形,所以更为生动。
图为动物标本制作师单鵾正在为企鹅标本上色。
■摄影 刘振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