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孟一
本报通讯员 李超
1月22日,当记者走进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的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亚农科”)气候室,研发育种人员正精心选育育种材料,经过全数字化的生长环境和温度控制,豆种在繁育环节的进程被进一步缩短了。
“这些相互簇拥着的豆苗是‘郓豆1号’,别看它们外形没什么特别,但亩产能达到717.46斤,荣获了2022年全国夏大豆金 豆王高产竞赛全国第二名、山东省第一名,刷新了我省夏大豆高产的纪录。”谈到公司明星产品“郓豆1号”仅用时6年(常规需8~10年)便走完从育种到繁育、再到推向市场全流程的“神奇”经历,华亚农科董事长、农民高级农艺师钱振亚把功劳都归给了公司的“育繁推一体化”建设。
众所周知,新品种的研发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问世后还要经受残酷的市场考验,因此,成熟技术的转化速度越快、效率越高,新品种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就越大。深谙此理的华亚农科主动投身“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一方面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深度的产学研合作、组建起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将高科技创新种质资源方法同田间品种选育经验相结合,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极大缩短了新品种繁育周期,38个自主研发品种因此得以迅速接力问世;另一方面,减少业务外包,通过体系建设不断在企业内密切育、繁、推三个环节间的联系,在持续加大品牌建设的同时,持续丰富网络销售等营销渠道,“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新品良种自然受到了种植户青睐。
中国大豆种业领域有这样一句俗话:中国豆种看山东,山东豆种看嘉祥。因为气候、土壤等先天条件特别适宜大豆良种繁育,嘉祥县素来就有种植大豆的传统,且有着完善的产业发展条件和群众种植基础。
如果说种业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那么,种业企业就是“造芯”的主体。为突破制约大豆丰产高产的关键短板,嘉祥县实施了强有力的政策引领,每年投入5700万元支持大豆新品种研发推广,设立大豆种子产业链条贷、以1.17亿元专项贷款助力“华豆”“嘉豆”等系列良种品牌横空出世;精准聚焦种业企业在市场端的短板,创新推出了订单制种、股份合作、种粮协同等发展模式,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超3万人的种业从业者规模,有力保障了新品的推广和企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嘉祥县累计扶持培育规模以上种子企业24家,建成全国首家大豆种业院士工作站等8个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全县每年新上10余个大豆新品种,“嘉祥豆种”的区域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