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回复: 0

推动陪诊行业资质认定落实监管

发表于 2024-3-6 14:58: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推动陪诊行业资质认定落实监管

近年来,医疗机构正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由于就医新模式存在一定使用门槛,老年人、行动不便人群、异地就医人群对陪诊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目前,陪诊服务包括医院志愿者和市场化“陪诊员”,前者数量有限,后者行业资质尚未明确——2022年10月1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陪诊员”未被收入其中,此外还存在缺乏规范性、制度性管理等问题。

“陪诊员”服务存在灰色地带,一旦发生纠纷,既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医院正常就诊秩序。甚至有部分机构或人员以“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如何细化“陪诊”服务需求,界定“陪诊”服务边界规避乱象,成为迫切且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为此建议——

第一,推动陪诊行业资质认定,落实各方监管责任。建议将陪诊师工作范畴纳入最接近的一项官方职业——社群健康助理员,该职业于2020年7月被人社部纳入新职业行列,其工作内容包括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陪同检查等协助服务。同时,尽快明确陪诊职业监管主体,加快制定陪诊人员准入资质(持证上岗)、服务标准等,确保陪诊行业的安全和高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帮助患者寻找有资质的陪诊服务,同时也对有准入资质的陪诊人员进行专业性和规范性监管,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探索保险偿付机制。逐步探索将有准入资质的陪诊人员提供的陪诊服务或陪诊环节部分服务纳入基本医保范畴,以基本医保、商业保险和自费相结合的形式,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促进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障转变,满足医疗服务的社会性、公益性特质。可以从对陪诊需求比较迫切的特殊老年群体(如空巢、独居、孤寡等老人)开始试点。

第三,强化属地及行业综合监管,确保医疗服务高质量。建议对于陪诊服务进行综合性干预,做到既满足社会需要,又能且行且规范。其中包括资质审查、实名认证、规章制度、服务类别、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等。医院层面,可在智慧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云陪诊”等服务,替代部分人工服务,让就诊者通过智能终端就能体验完整的诊前须知、诊中引导、诊后提醒等服务。对于部分只能通过人工服务的群体,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底线思维,不接受扰乱就医秩序、影响公平就医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钱菊英,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