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3|回复: 0

古诗词里的“龙抬头”

发表于 2024-3-11 11:33:3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山东工人报》(2024年03月11日 第A4版)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宋代王庭皀的《二月二日出郊》,一幅二月二“龙抬头”的美丽景象: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 “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这样一个祥和的日子,怎不引发诗人的文思,赏读古代文人笔下的 “龙抬头”,去触摸一种别样的风情。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这是宋代方岳的《二月二日即事》。二月二,春雨过后,花儿半开。元宵远去,社日新来,花树新开,燕子归来,何必要不开心呢。从此只要好好报答天地赐予的美景,和儿女承欢膝下,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久将菘芥筽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这是宋代张耒的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这首诗写的是宋代二月二挑菜节的习俗: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龙抬头”是踏青的愉悦。唐代白居易的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二月二也称 “踏青节”,此时正值大地生机盎然,百草萌生,是踏青出游的绝好时节。诗文抒写了踏青见闻,刻画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而唐代李商隐的踏青更是充满美好,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岸边花蕊如须,柳芽如眼,紫蝶黄蜂盘旋飞舞,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龙抬头”的美食更让人垂涎:“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清代蔡云的 《撑腰糕》,此诗写的是江南一带二月二吃 “撑腰糕”的习俗。二月二这天春意正浓,大家互相劝说着吃隔年的花糕可治腰痛。担柴挑米凭的是腰板结实,有了健康的身体就不怕终年劳作。
  “龙抬头”还是祈福纳祥的日子。宋代魏了翁的 《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这首诗反映了宋代二月二迎富的习俗,正月晦日送穷的日子刚刚过去,又到了戴着花迎富的时候。
  “二月二日春意动,东风生物来无垠。苦怜清济不如古,却爱小园方及辰。”品读古诗文里的 “龙抬头”,心儿就会酥软在春天的意境。 魏益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