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济宁优化活态传承,坚持项目带动,高标准建设大运河国家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浩奇 高峰
日前,大运河国家步道建设现场调研与经验交流会在济宁召开。围绕一条步道的建设,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等沿大运河8省市代表齐聚运河之都,现场调研、交流经验。近年来,济宁全面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步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小步道大格局。大运河国家步道是以大运河古今河道水网系统为依托,通过新建或对既有道路步道化改造形成的可用于步行或骑行、以展现大运河世界遗产以及沿线自然与人文资源特征为主导功能的国家步道网络。京杭大运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国家步道建设则是提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水平的生动实践。
“济宁位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位置,被称为运河之都,拥有完整、多样的运河自然遗产文化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国家步道的使命。”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奚雪松表示。济宁将“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纳入济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文件,搭建起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2024年,济宁全市新梳理储备大运河国家步道项目7个,计划建设步道长度455公里。
“国家步道系统不同于人们普通认知的绿道、风景道、健身道,它是代表国家形象特征的步道系统,承担着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使命。”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副总师、创新发展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吕宁认为,济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适合作为试点建设大运河国家步道。济宁坚持大运河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大运河国家步道成为促进全民健身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载体,再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运河盛景。
“假以时日,一旦建成,我们可以骑行从北京出发,沿大运河一路到杭州,可以在济宁长作停留,感受南旺分水枢纽的独特魅力,慨叹北五湖到南四湖的沧桑变迁,纵览景色宜人的微山湖湿地,还可以体验民俗风情、品尝特色小吃……”会议间隙,奚雪松纵情展望国家步道建成后的场景,令人神往。
一条大运河国家步道串联起数千里历史人文、自然风貌,无疑也将开辟出一条纵贯南北的旅游廊道。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济宁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步道建设串联起运河沿线遗址遗迹与旅游景点,培育开展户外体验、步道研学、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活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国家步道建设深度融合。
记者从会上得知,当前,国家层面正在制定“三横四纵”的国家步道的体系网,作为第一条落地的国家步道系统,大运河国家步道将国家遗产和国家步道两个国家级的项目双璧合一,意义重大。济宁实施城市“绿量倍增”和“增花添彩”工程,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中心城区建成城市绿道289公里,形成沿廖河、沿泗河、环太白湖、环少康湖等4个慢行系统绿线。改造提升滨河公园,以绿道串联衔接周边自然景观,构建滨河慢行体系。同时,建设文化体育设施,丰富优质文化体育服务供给,通过举办赛事活动,满足市民亲近自然、户外游憩、健身休闲等多样化需求。
下一步,济宁将从科学布局步道选线、全力做好项目保障、积极打造济宁样板三个方面发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步道建设。利用现有的城市林荫道、堤顶路、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等道路资源,“一道一方案”,合理确定步道选线、宽度、形式和建设模式。深挖运河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优化活态传承,坚持项目带动,高标准推进步道项目,实现市域内全线贯通,把小步道建出大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