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教育的秘密藏在学生的记忆中
这条新闻,读来让人心里暖暖的。
“我应该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打电话吗?”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求助帖火遍全网,引发众多网友热评。有网友跟帖鼓励:“如果我是支教老师,我会觉得非常幸福。”
事情是这样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小云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当年她小学时来学校支教的老师联系方式,因为“很感谢他们带给我的一段快乐时光,但又怕打扰到他们,所以很犹豫,不知该不该打电话”。
在网友的鼓励下,小云最终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发了短信。没想到,很快收到支教老师朱少鹏的回复:“联系方式一直没变,就是希望有朝一日你们能找到我。”
故事很治愈,但追问也很迫切:这位年轻的支教老师,只用了一个暑假,就被学生记住和想念——他到底做对了什么?
很多时候,教育的秘密,并不在教师的叙述话语里,而是藏在学生的回忆中。没有学生对教育生活的“补写”,教师自己的真情回忆,可能是一厢情愿。
好的教育里,有灵魂的苏醒。
就像那个支教老师陪伴的暑假,之所以让小云温习了十年,就是“因为你们的到来,让我看到了更广阔、更远的世界”。
正是教师对“远方”的描述,让学生“看到了更多未来的样子”:那片蔚蓝的大海,那些灯火通明的街市,那些光鲜亮丽的人们,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说,意味着全部的梦想,意味着梦里也要赶往的异乡。
教师,就应该是灵魂的唤醒师。无穷的远方和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近处的山峦和异乡的渔火,都美丽如画。
教育,就应该是灵魂的唤醒术。记得那个暂停讲课让学生欣赏晚霞的老师吗?因为不忍心看到学生记忆里只剩下题海,所以给教育以晚霞的颜色,让晚霞浸染心灵。好的教育,就是不让学生失去对美好事物的灵敏嗅觉。
好的教育里,有平等的陪伴。
那张笑容四溢的照片,治愈了许多人。孩子们就像弟弟妹妹一样,围在哥哥身边,所有的顽皮都被允许,都被接纳。年轻的支教老师,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原本也是个大孩子啊,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亲如一家。
教师,是让学生感到安全和亲近的人,是可以掏心掏肺的人,是可以畅谈和倾诉的人。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没有什么荣誉比被学生记起和想念更加珍贵。
然而,没有平等的陪伴,就不会有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接纳。触及灵魂的教育,需要老师解除自己的威严,和学生站在一起,眺望远方并且面向看到的风景,齐声欢呼。
陪学生们一起看看晚霞吧,陪他们一起经历成功或失败。让他们打心眼里觉得,老师就是他们自己人,教育是他们自己的事。
只有平等的陪伴,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
好的教育里,有教师自己的样子。
怀特海说,教育是“剩下的东西”: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余那部分是教育。
被小云记住的年轻支教老师朱少鹏,曾经也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所以“想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更多孩子的路”。当他以一个厦门大学的学生身份,站在孩子们面前,他关于“远方”的讲述,就有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不是他,而是他走过的地方让孩子们的眼睛熠熠生辉。
对于小云来说,就连朱老师打篮球摔伤胳膊说的话也是教育:“就算胳膊摔伤了,篮球一样要打,生活一样要过。”
这句话,连朱老师自己都忘掉了,却被一个学生当作生活宝典记取至今,或许还在无数次的挫折中为她点亮火炬。
是的,那些晚霞满天的黄昏,那些桂花飘落的清晨,那些不经意的安慰,或许就是学生全部教育生活里“剩下的东西”。
最让人感动的,是小云对于朱老师支教经历的完美诠释:“有机会,我也会参与支教活动去传递这份善意!”因为曾经被温暖过,所以也希望将温暖传递给别人。
这才是这条新闻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朱老师的教育最为成功的地方。
因为“那条小鱼真的在乎”!其实,每一条小鱼都在乎的!(彭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