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4|回复: 0

防范校园欺凌始于“看见”

发表于 2024-3-19 14:47: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防范校园欺凌始于“看见”

连日来,一起“3名初中生霸凌同学并将其杀害”的暴力事件,多次冲上热搜,其手段之残忍、影响之恶劣,强烈刺痛公众神经。其中,被害人是否长期遭受校园欺凌,备受关注。

守护“少年的你”,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近日,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在节目中自曝曾被校园欺凌,令人心酸的是,因为已经习惯了不反抗,他甚至以为被欺负是正常现象,直到长大后才知道这其实就是“校园欺凌”。

两则沉重的新闻,都有关“看见”。如果不是媒体曝光,我们很难相信,施暴者的残忍手段和实际年龄,竟会存在如此令人心痛的反差,同理,校园欺凌如果演变成恶性事件,后果也可能比想象中更加严重;被“看见”的事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欺凌发生于“隐蔽的角落”,曾有研究表明,只有21%的校园欺凌案件会报告给老师或学校,剩下的79%都石沉大海。正因如此,尼格买提此番公开发声,颇具讨论意义。

校园欺凌是公认难题,难就难在隐蔽性强、界定难。其成因非常复杂,无论从哪根链条延伸开去,三言两语都说不清。比如,被欺凌者的“无意识”,就像尼格买提的“后知后觉”,因为恐惧而不敢反抗,最后“习以为常”,从网友们的反馈来看,显然这不是个例。再如,部分家长没有厘清欺凌和普通打闹的边界,当成是孩子间的“打闹”“恶作剧”,没有引起重视。

校园欺凌还往往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如去年的“9岁男生被两名同班同学极端凌辱”事件,当事人遭凌辱的时间竟长达一年半,遗憾的是,监护方并未及时发觉。如果说轻拿轻放尚属无心之失,更可怕的是视而不见,想着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结果“小事托大、大事拖炸”。

“恶之花”不是一日生成,抓早抓小是关键一步。一方面,校园欺凌是欺凌,不是普通的打闹,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看见”这一点,相应的宣传教育不能缺位。有法律人士指出,大多数的涉诉未成年人来自残缺或者问题家庭,普遍存在家庭监护缺失或不当等问题,“家庭是第一个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务必真正落到实处。而据新京报报道,“初中生杀人案”中三名嫌疑人和被害人均为留守儿童,其中的“真空”值得深思。

同样重要的是,要给被欺凌者说“不”的勇气。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只有当孩子们感受到,面对校园欺凌,自己并非孤立无援,家长、老师和全社会都是后盾,才会少一些默默承受,多一些积极求助。

看见,是行动的开始。整治校园欺凌,不是“说说而已”,别等到大错已成,才开始重视起来。(钟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