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810|回复: 34

无为胜有为

发表于 2011-7-26 22:55:0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十堰部件厂  景坤国
    上周五笔者正在值班,六车间工长秦志文找到了我:“景工,麻烦你协助我们车间QCD课题小组做下改善,支架三线有台立钻的冷却装置需要改进下,我们已经把水箱做好了”。去车间的路上我向工长了解情况:“机床原本冷却装置不是设计好了吗?为什么要改动?”秦工长的一番话语让我感受到了车间员工的温暖:“钻床原来的冷却水泵在床体里,每次做设备一保时女操作工都要把手伸到床体里去清除淤泥,另外经过这道钻孔工序后还要用小车把零件拉到清洗工序进行清洗,现在经过我们课题小组攻关,决定重新做个水箱放在机床旁边,一可方便设备保养,二可边干边清洗,省时又省力。”完成改善后正好遇到车间主任黄飞到现场,看后连忙称赞:“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要争取在工厂QCD发表会上获奖。”小彭高兴地说:“只要车间姐妹们干活舒服顺手咱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课题组负责焊水箱的彭德荣以前是油漆工,现在考取了电焊操作证,是什么动力让他有这么大的热情呢?
     该车间支架生产线上的钻床以前一直采用“钻孔-倒角-攻丝”三序加工,每加工一个零件需停机更换刀具两次,加工一件主导产品需花1.72分钟。车间一线工人杨宏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发明了一种一次进给完成钻孔、倒角、攻丝的“三合一”刀具。新的刀具加工一件产品只需0.89分钟,提高效率48%,可年节约工时533.5小时、节电1813度。用新刀具加工的产品经质量部门检测,倒角和螺纹尺寸均符合工艺要求。被大伙儿称作“杨改善”的杨宏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刀具专业知识,这种钻研的劲头又是怎么来的?
     六车间前支架班70序为钻孔工序,由于左、右支架在一套钻模板上加工,在确定钻孔位置是左还是右时,要依赖工人的记忆来判定。在实际操作中,工人容易弄混,时常将左支架孔钻成了右支架孔,右支架孔钻成了左支架孔,导致零件报废。经过观察和探索,郑永奎用成本仅有15元的一块铁板设计出一个可以左右自由移动的防呆隔板。同一个装置,既可以加工左支架,又可以加工右支架,而且不会钻错孔。钻孔工用后伸出大拇指赞叹说:“现在想错都错不了!”像这样的事例,在郑永奎身上数不胜数。2007年4月,《工人日报》在头条位置报道了他的事迹。这样的灵感又是怎么被激发出来的呢?                                 
    当前我们正在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其中以人为本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作为班组的先进文化又怎么去实施呢?首先这种管理过程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上边所例举的三个实例来自同一车间不同的员工,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解放生产力,降低员工劳动强度作为改善的目的。这种激情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车间里每一个小团队的魅力展现。其次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是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车间从主任到班长都给大家自由展现的空间,人人都可以当改善能手,对于获奖的改善课题车间都是予以重奖,有了车间“胡萝卜”政策的激励,员工的持久源动力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是鼓励。再者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从上边实列可以看出,管理者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员工与企业就会实现良好的双赢发展模式,员工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开拓精神。
   “无极生太极”,说明了无为胜有为,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班组要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管理者真正所努力就是怎么栽好梧桐树 ,凤凰自然会为梧桐树带来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06:18:4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06:43:44 | 查看全部
谢谢关心,提点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08:03:1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08:41:3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08:41:57 | 查看全部
写得好,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10:32:03 | 查看全部
好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11:53:53 | 查看全部
建议景老师将1.72分钟  0.89分钟 直接换成秒,可能适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个人意见,勿怪!好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7 11:55:2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7 18:19:58 | 查看全部
谢谢楼上老师意见。回答七楼老师:分钟换成秒,单位偏小,不太适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