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经济导报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下达887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首次对节约集约示范县进行指标奖励,力度之大在全国位居前列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日前,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发布“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2023)”研究成果。结果显示,2020至2022年,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呈现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和支撑。
在山东,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一直在推进;前段时间,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下达887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首次对节约集约示范县进行指标奖励,力度之大在全国位居前列。
转变资源依赖型的
发展方式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以2020年全国综合指数为100计算,2022年该指数为106.02,较2021年增长3.4%,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指数为106.13,较2021年增长2.1%,建设用地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建设用地管理绩效指数为105.85,较2021年增长5.4%,建设用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群方面,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中原、长株潭等重点城市群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值。
研究成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综合指数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东、中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我国逐步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坚持全面落实资源节约战略,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抓手,切实促进转变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方式,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管理绩效进一步提高,推动综合指数稳步提升。2020至2022年,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逐年升高。其中,利用强度指数为106.13,较上年提高2.1%,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和经济产出保持正向增长;管理绩效指数为105.85,较上年提高5.4%,严格规范新增用地管理、积极盘活利用存量用地等政策的实施成效进一步显现,管理效能提高成为推动综合指数提升的重要因素。
该成果基于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分析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及时空变化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综合指数以2020年为基期年,从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和管理绩效两方面,对2020至2022年全国、四大区域(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以及重点城市群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算,指数值越大表示节约集约用地状况越好。
持续加大
存量土地资源开发力度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当前,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是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在实现自然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前段时间,山东的71个县(市、区)因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表现突出获奖励,共获奖6425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4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测算结果为“优秀”和“良好”,共获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450亩。
据了解,山东以各县(市、区)2022年度上报并认定的低效用地存量盘活规模为基数,按存量与新增3:1比例奖励新增指标;而获奖励的71个县(市、区)奖励梯度从5亩到530亩不等,奖励梯度拉开较大,盘活的越多,奖励的越多。而这也是山东省首次对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指标奖励,也是山东首次对存量土地盘活与节约集约示范创建工作“打包奖励”,奖励力度之大在全国位居前列。
而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山东在奖励时则分档进行:2023年1月,自然资源部认定了首批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山东21个县(市、区)入选。我省对这些县(市、区)的创建成效进行测算,测算结果为优秀的7个、良好的7个、合格的7个。测算等次为优秀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00亩的奖励;良好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50亩的奖励;合格的不予奖励。
下一步,山东将指导各地持续加大存量土地资源开发力度,深入打造盘活利用典型示范,挖掘亮点、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以点带面推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再上新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