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标题:理清禁烧冥纸背后的管理症结
南通禁烧冥纸一事引起关注。有人认为治理有益于保护环境,清理火灾隐患,更多的声音则反对将冥币等殡葬用品打为“封建迷信”,指责官方管理粗暴。
传统不等于迷信。不可否认,的确有部分群众认为只有烧冥纸才能保佑故去的亲友,但多数人选择传统的祭祀方式,则是借以寄托哀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于许多感情内敛的中国人而言,烧冥纸则更像是一种沉默的对话,以家庭为单位,集中在特定的节日里,既有别于日常生产生活,也避免干涉到周围的人,这份柔软却坚定的情感,需要的是引导而非整治。
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禁售冥币冥纸。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却并未解释说明何为“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理性看待,南通是将其“对号入座”了。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可以制定规章制度,但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看法。
后续回应中,南通市民政局相关人员对争议话题作出了解释,表示“从市场行为强调禁止制造和销售,没说禁止使用”,这一回应颇为耐人寻味。从民众的角度来理解,这是否故意留下了“空子”,鼓励大家到外省购买殡葬用品?而对生产经营者来说,这一纸文件无疑有着更强的针对性,但早不发晚不发,偏偏等到产品临上市再禁止,是自认亏损,还是铤而走险?“一刀切”的规定偏偏遇上“切不了”的执行,起到的效果或许会打折扣。
近年来,多地出台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相关政策,但其力度不尽相同。究其原因,除了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执行困难。以笔者的老家河南为例,虽然文件规定严格,但落到执行确实会向民意倾斜,如在清明节、中元节、大年初三等节点加强防火部署,放松对烧冥纸、鸣炮等行为的管理,对非核心区域的不文明祭扫行为劝导为主等,给传统民俗留下了“缓冲地带”。
理清禁烧冥纸背后的管理症结,必须先从认清种种“一刀切”“拍脑袋”的错误决策方式入手。一方面,涉及一地的传统习俗、群众情感等,需要充分征询民意,管理部门不可“一意孤行”。另一方面,关乎一个产业存续、诸多从业者饭碗之事,无论支持还是取缔,都应循序渐进,为受到影响的个体留下余地。
管理既要科学有序做“减法”,也要合理引导做“加法”。有观点指出,当下焚烧祭祀的习俗历经时代演变趋于成熟,而传统的祭祀方式也并非只有一种。以水为媒、折柳惜别、挂风铃、奏古琴等,若加以提倡鼓励,不仅对环境有益,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群众情感中缺失的那一角,让传统更文明。(默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