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3|回复: 1

散文笔法的三十七种体式,借“诗”还魂,打通散文及小说的精气神

发表于 2024-4-6 10:38: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原创 创意写作学 211写作课堂

散文笔法的三十七种体式

作者:Ashida

    散文笔法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式,其笔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写意性。散文笔法追求以简练的笔墨传达深刻的意义,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人物和叙述事件,强调传神和意境的表达。

    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散文笔法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叙述、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不受传统诗歌或小说的严格限制,通过不同手法展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手法的想象力。散文笔法中常见想象和联想的运用,如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这些手法丰富了散文的内涵,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言的精练与自然。散文笔法语言要求清新自然,既可以是口语化的表达,也可以适当运用书面语,以增加文章的音乐性和美感。

    结构上的灵活与紧凑。虽然散文笔法与形式自由,但仍然需要有良好的结构来支撑文章的主旨,如使用承上启下、铺垫等手法使文章流畅而富有逻辑。

    情感的真挚与深刻。散文笔法鼓励作者表达真实的情感和个人的感悟,通过个人经历或对生活的观察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材料的安排与细节的描写。在材料选择和细节描写上,散文笔法注重主次、详略的安排,通过对具体事物的细腻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笔法相结合,使散文体式成为一种既有文学价值又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文体。

    下面从三十七种体式出发,详细描述散文笔法的体式、内容以及特点:

    一曰“借景抒怀”。如杨万里之《小池》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人借小池之景,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二曰“咏物言志”。如郑燮之《竹石》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此诗以竹为媒,表达诗人坚韧不拔之志。

    三曰“叙事抒情”。如鲁迅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儿时趣事,抒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四曰“怀旧忆往”。如沈从文笔下之《边城》,以怀旧之笔,回忆故乡山水与人事,情感深沉。

    五曰“论辩明理”。如苏轼之《赤壁赋》中,以赤壁之战为引子,展开论辩,阐述人生哲理。

    六曰“随笔漫谈”。如周作人之散文,常以随笔形式漫谈生活琐事,文字清新自然。

    七曰“游记记行”。如徐霞客之《游天台山日记》,记录登山过程及所见景色,读来如临其境。

    八曰“日记自省”。如胡适之日记,每日自省,记录思想变化与成长轨迹。

    九曰“书信传情”。如李清照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书,以书信形式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十曰“序跋述源”。如曹雪芹之《红楼梦》序,概述全书大意,揭示悲剧主题。

    十一曰“传记述人”。如司马迁之《史记》中,众多人物传记,记录生平事迹,彰显人物精神。

    十二曰“寓言寄意”。如庄子之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寄寓深刻哲理。

    十三曰“小品怡情”。如林语堂之小品文,轻松幽默,读来令人心情愉悦。

    十四曰“杂感随笔”。如鲁迅之杂文,针砭时弊,抒发己见,文字犀利。

    十五曰“诗话词话”。如王国维之《人间词话》,以诗话词话形式品评诗词,见解独到。

    十六曰“读书札记”。如钱钟书之《谈艺录》,记录读书心得与体会,展现深厚学识。

    十七曰“随笔小札”。如汪曾祺之随笔小札,记录生活点滴,文字质朴而动人。

    十八曰“对联赏析”。如清代纪晓岚之对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十九曰“典故引用”。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大量引用典故,增添文章厚重感。

    二十曰“诗词嵌入”。如朱自清之散文,常嵌入诗词,增添文学色彩与韵味。

    二十一曰“典故新编”。如金庸之武侠小说,将传统典故融入新故事,赋予新意。

    二十二曰“民间传说”。如鲁迅之《故乡》中,融入民间传说,丰富文章内容。

    二十三曰“神话演绎”。如袁珂之《中国神话传说》,以散文形式演绎神话故事,引人入胜。

    二十四曰“历史重述”。如陈寅恪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以散文笔触重述历史,见解深刻。

    二十五曰“哲理阐释”。如冯友兰之《中国哲学简史》,以散文形式阐释哲学思想,深入浅出。

    二十六曰“科学普及”。如贾祖璋之《生物学碎锦》,以散文方式普及科学知识,生动有趣。

    二十七曰“艺术鉴赏”。如宗白华之《美学散步》,以散文笔触鉴赏艺术作品,见解独到。

    二十八曰“人生感悟”。如丰子恺之散文,常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与体会,引人深思。

    二十九曰“社会观察”。如茅盾之《子夜》,以散文形式观察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矛盾。

    三十曰“自然描写”。如郁达夫之《故都的秋》,以散文笔触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真挚。

    三十一曰“文化探讨”。如余秋雨之《文化苦旅》,以散文形式探讨文化现象,见解深刻。

    三十二曰“风俗描绘”。如老舍之《四世同堂》,以散文笔触描绘风俗民情,生动有趣。

    三十三曰“人物素描”。如萧红之《呼兰河传》,以散文形式描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十四曰“心理剖析”。如巴金之《家》,以散文笔触剖析人物心理,情感细腻。

    三十五曰“情感流露”。如冰心之散文,常抒发真挚情感,感人至深。

    三十六曰“哲理寓言”。如冯骥才之《珍珠鸟》,以寓言形式阐述深刻哲理,引人深思。

    三十七曰“历史随笔”。如黄仁宇之《万历十五年》,以随笔形式探讨历史事件,见解独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10:38:3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